敬畏自然 尊重天性

作者:郝建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此时,我的心里跃起了一匹马,也许永远都会有一匹骏马奔跑的英姿。即使身不在马上,灵魂也会被一匹马高高载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

——摘自《丝绸河的野马王子》


  在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上,一匹名叫火焰的野马正踏着祖先的足迹,寻找那条丝绸般的河流,这是作家毕然在“丝路童话——讲给孩子的‘一带一路’故事”丛书之《丝绸河的野马王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描绘的动人图景。作为一部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童话,它以野马重生的故事为经,以丝路文化传承为纬,编织出一幅关于自由、生存的壮阔画卷。

  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作者巧妙地采用多声部叙事,让金虎、银虎、阿来、阿肯爷爷乃至小野马火焰轮流讲述。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更让读者得以从人类与野马的双重视角理解“野马重生”这一核心命题。

  当银虎描述野马出栏的壮观场景时,我们感受到人类的善意;而当火焰讲述自己在荒野中挣扎时,又不得不反思:人类所谓的救助,是否真的符合野马的天性?

  毕然的文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笔下的荒原不是浪漫化的草原,而是一个危机四伏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世界——母马在狼群环伺中分娩,小马在烈日下寻找水源,马群在盗猎者的陷阱间奔逃……这些场景既展现出自然的壮美,又不回避生存环境的残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哈萨克族民俗瑰宝阿肯阿依特斯弹唱融入叙事,富于节奏,这些关于汗血宝马、老马救唐僧的古老传说,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厚度,形成一种散文诗般的叙事韵律。不过此处并非传说点缀,而是暗示着马在人类文明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工具,也是伙伴。野马火焰最终拒绝人类驯化,回归荒野。在主题表达上,作品深入关于自由本质的哲学思考。野马火焰的形象极具象征意义——它既渴望摆脱人类的束缚,又不得不依赖人类的救助;它向往荒野,却又面临自然法则无情的考验。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该书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小读者的接受心理。金虎、银虎兄弟的冒险,野马火焰惊心动魄的逃亡,盗马贼与科学家的正邪对抗……这些元素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作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瑰丽奇特的想象力,使得6万余字的篇幅读来毫不枯燥,反而令人回味无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反复出现的水源意象,那条丝绸般的河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生存必需,更是野马族群的精神原乡。当被人类以保护之名施以圈养时,实际上切断了野马与这条生命之河的精神联结。作者通过这部童话向我们揭示:对自然的尊重,不是按照人类的意愿去“拯救”其他物种,而是给予它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充满风险。正如小野马火焰最终成为马群的王者,不是因为它最强壮,而是因为它最完整地保留了野马的天性与尊严。《丝绸河的野马王子》以“一带一路”为背景,通过野马火焰的传奇故事,构建出一个关于自由、救赎与生命尊严的现代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