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青海非遗之美

作者:唐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我自小生活在青海,这里的大江大河滋养着我的灵魂,塑造着我的精神。我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深情和感恩。出于热爱,这些年,我不断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我去过清澈的河源、寂静的无人区、圣洁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去过种青稞的农区,也去过放牧牛羊的牧区。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书写。

  对非遗的痴迷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或许是从在黄南州感受了灿烂的热贡艺术开始的,或许是从在玉树参加过热情的赛马会开始的,又或许是从亲手制作狼毒纸、编织藏毯那天开始的。总之,文化遗产令人着迷,那是青海各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一些极大极重又极细极小的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非遗项目包罗万象。有的在艺人的嘴边,比如格萨尔史诗说唱、河湟的花儿、牧区的拉伊和藏戏阿吉拉姆等等;有的在匠人的指尖,比如雕刻、酥油花、藏香等等。无数项非遗项目都融入青海人的生活中、精神中甚至血脉里,令人无法忽略,也叫人无法不爱。

  我被深深吸引,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重现这些非遗,我用文学的形式记录它、诠释它,我想把我所热爱的、感受到的青海非遗之美,通过文字,传递到您的手里和心里。相信我,它们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关注、热爱。所以今天,我要说的新作品就是书写藏毯故事的《惹木与蓝》。

  《惹木与蓝》讲述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就是讲了一个出生在藏毯世家的10岁男孩惹木,遭遇了一些家庭变故,但凭借天赋、智慧和坚持,编织出一块巨大的龙抱柱毯的故事。

  藏毯,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传承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独特的编织方法和优良品质,久负盛名且享誉世界。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惹木与蓝》中,我试图通过小男孩惹木的眼睛,带领读者走进藏毯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龙抱柱毯其实就是藏毯的一种,但是它不铺在地上,而是裹在寺院的柱子上。因为织的是龙纹,所以包着毯子的柱子就像有巨龙盘旋其上似的。柱子上包藏毯,绝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它还有防潮、保暖的作用,消音功能也值得一提,这也是我们高原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所以在我们青藏高原的很多寺院、大型建筑厅堂的柱子上,都可以看到龙抱柱毯。因为有它,大殿和大厅会显得更加华丽、庄重、肃穆和宁静。

  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往返于各个有藏毯的地方,深入了解了藏毯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我不仅走,还读,我看了很多跟藏毯有关的书,包括跟纹样、色彩、传统习俗相关的资料,我学到了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藏毯让我丰盈又幸福。我喜欢藏毯,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实用价值。踩在各色的毯子上,就像漫步在开满鲜花的草甸上,又软又暖,自由又舒展。送人一块藏毯,就像送人一片草原。

  我开始写的《惹木与蓝》其实是个短篇,但总感觉不过瘾,所以才又把它写成了一个长篇,我为自己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融入故事中而感到开心和得意。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保护。

  《惹木与蓝》

  唐明 著

  大象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