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普及优秀古籍 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德芳同志请我为他的新作《笔记中的唐宋微历史》写点什么,起初我很为难。对他选编整理的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我虽然也读过若干种,但那是作为一种尝新,或者猎奇去读的。鲁迅认为这部书是“南宋以来,读书人案头必备的百科全书”。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是因为陆游的沈园故事,“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很感人,想多知道一点儿陆游的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更是因为前些年纪晓岚风靡全国,想查查“铁嘴铜牙纪晓岚”有多少故事是真的。所以,我并没有系统地读过《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但当我翻看了德芳寄来的电子版书稿,读了他从中精选的精彩故事,顿时勾起我的兴趣。
先睹为快。德芳的编选方法是经过反复试验、认真思考的。他说:“我先是将古代笔记意译出来,发在微博上,但效果不好;后来就将笔记原文照录,后面略加评点,也仍不理想,因为有读者反映看不懂;之后改为先录原文,再加翻译,最后评点,掌握在每一条六七百字的模样。因为是在原汁原味的笔记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故此效果很好。”我很震惊,也很感动。这样反复斟酌、反复试验,不断听取读者意见的做法,体现了一个出版人,一个有经验、为读者着想的出版家的敬业精神。
我是学古典文献的,也做过一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深知这样一个选本做起来多么不容易。先是要了解丛书的每一位作者,然后要细读全书,把握这部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是为什么写的,然后确定自己的选编原则。
他把中华书局出版的几百万字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取精撷华,编成三大本书,从几百万字中选出好东西,这是多大的功夫,多负责的精神,多扎实的做学问态度,令人佩服。
德芳的《笔记中的唐宋微历史》采用了注、译、讲、评的做法。他在手机上以每天一条的速度,前后坚持了一年有余,每条微博的阅读量少则一万上下,多则近十万。他说:“这个事儿做下来,个人也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就是因为读者看得懂,又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觉得有意思,产生了兴趣,便天天跟着微博去阅读。这确实是为了普及历史知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德芳的这项工作,给古籍整理的普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创造新的文化,首先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至少20万种的古籍文献,这些文献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总结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必须认真整理、出版、研究。古籍整理的读者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我们为研究者科研工作提供资料;一是给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的。相比较而言,今天更应该在优秀古籍图书的普及方面下功夫,应该大力引导一般读者和青少年去读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名作要籍。让他们知道祖国悠久的文化遗产精华在哪里,是什么,因此而热爱祖国历史,热爱祖国文化,以祖国悠久的文化而自豪,进而创造新的历史、新的文化。而越是普及的东西,越应该是精华的东西,越要下大功夫去整理,要确实做到准确注译,深刻讲评,质量上乘。就如家喻户晓的《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些著作,都是中华文明的精品,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但是,这些著作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注、译、讲、评,阅读起来很困难,一般读者很难读懂、识透。我想,这就是我赞扬德芳大作、欣赏德芳的功力的深层原因吧。他为我们古籍整理出版的普及工作做了一个榜样。
《笔记中的唐宋微历史》
翟德芳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