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老底子”焕新“都是劲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9
丰静(右)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华霆动力技术(合肥)有限公司的工厂采访。
“安徽的产业活力,要跑起来才能感受到。”报社老记者的这句话,从前只当是经验之谈,直到今年6月30日至7月6日,跟随2025年“活力调研中国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我才掂出老记者口中这句话的分量。
新能源轿车尊界S800是此行焦点之一。这款由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百万级行政豪华轿车,处处透着“意料之外”。去年江淮60周年,我曾探访其多个基地,对其制造实力有所了解。然而步入尊界超级工厂,震撼依旧。
车间里,1800多台智能机器人协同运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全自动化,AGV小车无声穿梭运送零件。冲压线上,国内最大的全封闭无尘台面泛着冷光。工作人员介绍,首创一体热成型工艺,使车身骨架强度达到航母级。最惊艳的莫过于车漆——工作人员指着车门边缘道:“仅漆层就重达30公斤,那道双拼色分线,机器人精度控制在0.3毫米内,比发丝还细。”
伸手触摸瞬间,我意识到:这,正是江淮敢于向上突破、冲击国产汽车“天花板”的底气。在发展遇瓶颈、盈利遭挑战之际,其冲击高端的勇气,源于向“智”、向“新”转型中,将每个细节都淬炼成“撒手锏”。
在蚌埠中国传感谷,则展现出一座城市的“不服输”。蚌埠这个曾与青岛、无锡齐名的老工业基地虽沉寂过,却从未消沉。在传感谷展厅,蚌埠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坦言,蚌埠人翻遍“家底”,发现最厚实的仍是科教底蕴。曾为神舟飞船提供惯性陀螺仪的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技术积淀便是在此生根。
依托于此,蚌埠建成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谷内企业安徽华鑫微纳的无尘车间里,晶圆在蓝光下流转着金属光泽。工程师们调试的传感器芯片,能精准感知温湿度、方位等,正迎来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口。
“我们不仅是安徽省内唯一拥有集成电路与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更跻身全国传感器十大园区。”陶广生的自豪,源于23家领军企业与20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的集群效应——当科创基因遇上产业土壤,老工业基地也能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在去调研行最后一站——宿州的路上,我总忍不住望向窗外。原来对这个农业大市的固有印象,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然而,在宿州算力产业园,我看到“麦浪”正悄然化为奔涌的“数据流”。
早在2011年,宿州便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布局。2021年,“宿州—上海”双路由传输专线建成,使其成为安徽首个双路由直连上海的城市,单向传输延时从35毫秒骤降至5毫秒,实现与上海网络的同等响应。这关键的低延迟,让宿州稳稳承接了长三角的算力外溢,为这座农业大市贴上了数字经济的新标签。
返程时,当我们的车驶过淮河,同行的记者望着窗外感叹:“这水,看着慢悠悠的,底下全是往前涌的劲儿。”我翻看手机里一路拍摄的照片:华霆动力的检测屏、尊界S800的星空顶、全柴动力的机械臂、传感谷芯片的精密电路、宿州机房里成排的黑色机柜……这些画面拼出了安徽的产业“群像”。
原来所谓活力,从不凭空而生。它是老工厂拥抱新系统的魄力,是航天技术惠及民生的创新,是农业大市追逐算力风口的果决。归根结底,是将“老底子”与“新优势”牢牢系于新质生产力的赛道,然后心无旁骛,全力向前,就如同脚下奔流不息的淮河,不问终点,只顾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