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 新故事

作者:青海日报社记者 咸文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9

  咸文静(右)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采访。


  有幸参与“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这段经历,让我为家乡的蓬勃生机而动容,为老乡们的坚韧奋进而自豪。从省会西宁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黄河岸边,这一路,既是对青海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的追问解读,也是一场与新时代青海农村的深情对话。

  作为一名在一线采访10余年的记者,这次采访中的很多村子算是我的“老相识”。但当大巴穿梭在熟悉的道路上,心中突然充满期待:既想听听“老朋友”的新故事,也好奇同行会用怎样的视角为它们描摹出时代的轮廓。

  走进边麻沟花海景区,负责人李振海刚介绍完情况,就被同行团团围住。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小村子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像一位同行感慨的那样: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

  其实我曾来过这个地方——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一个藏在大山褶皱里、因漫山遍野的边麻花而得名的小村庄。平均海拔2800米,东、南、北三面靠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边麻郎。”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那些年,村民基本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兜里能有2000元就不错了。2015年,发展乡村旅游的点子唤醒这片土地。采访中李振海道出这样一个细节:以前游客来,顶多花10元钱买张门票。现在不一样了,吃饭、住宿、买特产……平均消费88元。

  村民的钱包鼓一些,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多一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注解。这种蜕变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努力,更离不开边麻沟人骨子里那股勤劳致富、敢想敢闯的精气神。

  抵达果洛藏贡麻村时,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这个坐落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西北角的牧民集中安置新村,几年前就给了我不少惊喜。

  2014年,从十几公里外的山沟里迁来的果洛藏贡麻村,曾用“两个天地”形容搬迁后的变化——不光居住环境大不同,连村民的观念都产生了变化。2021年初访时,畜牧养殖、集体经济分红、公益性岗位……这些关键词串起了村民过去一年一万多元的人均纯收入。那时的果洛藏贡麻村,正踩着乡村振兴的鼓点稳步向前。

  直播带货、直营店、小时达……那个傍晚,当听到沙柳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本瓦玛选说起村里的新鲜事,目光扫过熟悉的藏式民居,我忽然觉得,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又分明不是了。建公司搞加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链条一搭,传统游牧竟悄悄向生态畜牧、新“游牧”转了型。按照村干部的说法,现在村上的牛羊肉销路有保障,价格也更稳定。牧民懂了,养好牛比多养牛划算。这样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产业振兴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跳跃,而是无数人用双手焐热的民生温度。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是个底蕴深厚的“老村子”。种地、养殖、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如何吃上“旅游饭”,几年前,村干部心中都没底儿。因此,采访村里的民宿经营者秦琼时,我格外好奇他的选择。他坦言,之所以回乡创业,是因为看到省里想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新闻。想到家乡这几年开始提升村容村貌、修建村史馆,他笃定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你瞧,个人的梦想与时代的使命原来能这般同频共振。在这个故事里,个体的奋斗既是自我实现的路径,也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正是这些细节,让我的报道更有温度。

  新闻的鲜活与力量永远来自大地。此行让我对“四力”的理解更加深刻。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青海大地上徐徐铺展,每时每刻都在续写新的篇章;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在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我们唯有以始终敏锐的触角感知大地的脉动,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时代的变迁,才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讲述更多打动人心的青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