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土地上触摸振兴脉搏

作者:吉林日报社记者 闫虹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9

  闫虹瑾(右)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采访。


  7月的吉林,黑土地翻涌着油绿的波浪,长白山麓的林间藏着夏的清凉。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7月14日至20日,我跟着“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吉林大地行走多日,2000多公里的路,踩的都是熟悉的土地,可眼里看的、心里涌的,全是新滋味。

  从“闲房”到“金窝”。在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的袁家小院里,我看见朝鲜族村民正用手机处理民宿订单。她告诉我,3年前,这老屋漏风漏雨,现在旺季一天能赚上千元。她手指滑动的瞬间,屏幕上跳出的不仅是预订信息,更是“闲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的转型轨迹。在这个田园综合体里,23名致富能手带动全村1800人吃上了“旅游饭”,让曾经闲置的农房成了承载都市人乡愁的“金窝”。

  走进和龙市光东村的稻田,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往来穿梭。车窗外,“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合作模式清晰可见:60间民宿由村民经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线上平台让有机大米直供全国。村民金大爷给我算了一笔账,种稻子每亩收入千把块,搞旅游能多挣3倍。这种“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正是吉林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冻土”到“热土”。在调研中,卓远农业的植物工厂让我开了眼。番茄藤在LED灯下舒展枝叶,无土栽培架上的营养液循环系统正精准调控着pH值。技术员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们,零下20℃的冬天,这里番茄和水果黄瓜等优质果蔬,照样年产600吨。技术员的话道出了寒地农业的破局之道——靠技术挣脱自然束缚,吉林人把“冷资源”熬成了“热产业”。

  传统产业的蜕变同样令我震撼。吉林化纤集团的碳化车间内,七八根单丝合在一起才有一根头发丝那般粗细,一束1.2万根单丝的碳纤维丝束竟可以承受两三个成年人的重量。“这根丝里藏着老国企的新生密码。”负责人的话为采访团揭示了这里的转型逻辑:通过产业链延伸,把腈纶纤维变成滑雪服,把碳纤维变成风电叶片,让“人造羊毛”畅销全球。这种“减法”降能耗与“加法”拓应用的辩证发展,正是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的关键。

  从“边境”到“前沿”。跨越山海,“鲜”动全国。走进珲春口岸,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货物,往来穿梭。珲春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居峰对采访团介绍,口岸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24年,通过该口岸进口俄罗斯鲜活海产品2.5万吨。“珲”字号冰海鲜品牌的崛起,印证了“边境即前沿”的发展哲学,让我感受到这个曾经的“末梢”变成了开放前沿。

  防川村的变化更具深意。这个位于珲春市敬信镇“一眼望三国”的村落,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朝鲜族村落,被誉为“东方第一村”,村里的民宿墙上,中、俄、朝三国国旗并排悬挂,令人心潮澎湃。恰如这里的发展路径:用文化特色打破地理局限,让“雁鸣闻三国”的边寨变成文旅打卡地。

  从长春兴隆综保区的中欧班列,到和龙光东村的稻田火车;从敦化敖东药业的智能提取车间,到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的琳琅商品,我看到的不仅是发展数字的攀升,更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奋斗故事。

  这些故事证明:活力中国的密码,就藏在产业升级的车间里、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开放合作的边境线中。当黑土地的厚重与新质生产力的灵动相遇,必将书写出更动人的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