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鸣浩:在书籍滋养下蓬勃成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5
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有一个与书相伴10多年的17岁少年。从儿时初次翻开书页的懵懂,到如今在文学世界里自如遨游,贾鸣浩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墨香交织。书籍于他,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点燃了心中的梦想。作为该校晨溪文学社社长,贾鸣浩用持续不断的阅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文学种子扎根心田
直到现在,贾鸣浩依然清晰地记得小学二年级那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曹文轩的《根鸟》静静躺在窗台,哥哥的鼓励在耳边响起:“试着读一下吧,鸣浩,这本书你能看得懂。”彼时的他尚未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有密密麻麻铅字的这本书像一头难以驯服的巨龙。
贾鸣浩笑着回忆,他抱着“我会读懂的”的信心,从早读到晚。渐渐地,书中的“风沙”“旅店”在脑海中具象化,根鸟与板金的对话仿佛在耳畔回响。当读到根鸟从鬼谷死里逃生时,他紧握书页的指节泛白,而父亲在梦中唤醒根鸟初心的段落,让这个男孩的眼眶悄然湿润。
“那是第一次体会到心灵与文字的共鸣。”这次阅读像一场启蒙,让文学的种子在心田扎根。从此,翻开书本不再是任务,而是推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里有悲欢离合的故事,更有照进现实的光芒。
构筑丰盈精神世界
阅读的列车一旦启程,便载着贾鸣浩驶向更辽阔的原野。“孩童时的读书无法靠逻辑来支撑前行,只能靠激发情感来体悟文字的力量。”一部部儿童文学作品像一把把钥匙,为贾鸣浩打开共情能力的闸门。
再大一些之后,余华的《活着》,则给了他更为猛烈的精神冲击。主人公富贵从纨绔子弟到孤苦老人的人生轨迹,那些血泪交织的生存片段,最终凝结成牛与人在夕阳下渐行渐远的朦胧剪影。“那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压抑与无力,一种深不见底的孤独与失语。”哥哥摘下耳机问他“活着为了什么”,他脱口而出的“快乐”二字,成为少年对生命最初的注解。
初中时,哥哥书架上的书为贾鸣浩打开了认知的新维度。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哲学隐喻的迷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关于宿命与追寻的箴言,让他在迷茫中触摸到思想的棱角。王树增的《长征》与历史课本相互映照,让信仰的力量与文学的感染力在心中掀起双重风暴。
高中的郑外图书馆、河南新华郑外校园书店,是贾鸣浩非常爱去的地方。从《文化苦旅》的历史叩问,到《飞鸟集》的诗意栖居,不同领域的书籍如同砖瓦,共同构筑起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在持之以恒的阅读中,贾鸣浩逐渐打磨出独具特色的阅读方法,让文字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
勾画与批注是他阅读时的必备动作。遇到共鸣的观点,他会标注理由;发现巧妙的篇章技法,如呼应、深化、重复等,也会做好标记;同时还会划分文章层次,对于不认同的观点,会写下反驳的理由。他将阅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烦躁、孤独时,吃饭、睡前时,都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图书。“哲学用于静思,散文用于顺心,小说用于深思或助眠。”
阅读过程中,贾鸣浩会回顾前文以形成逻辑闭环,还会代入自身进行共情与思考。即使学习再忙,他依然坚持少量多次阅读,每次30—40分钟,而且隔一段时间会重读已读书目,加深理解。他还喜欢将好文章分享至学校文学群并发起论坛,在B站听书评、历史人物介绍并细读评论区留言,在喜马拉雅听书。
多年的阅读让贾鸣浩收获颇丰。他不仅在4月19日代表郑外参加紫荆山公园读书会并登上《河南青年日报》,还在郑外《红楼梦》“悦读经典名著,寻梦红楼书香”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在学校社刊发表。作为学校晨溪文学社社长,贾鸣浩将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身边人。他组织社员参与学校的“中原作家群系列群书研习”活动,该活动已举办近一年;在文学社内举办“光与影”诗创活动;还不定期在文学社群分享文学文章、视频并发起讨论。
贾鸣浩说,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与书为伴,在书籍的滋养下蓬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