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勇士精神世代传

作者:任开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5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那是一座屹立于我心中的巍峨高山,承载着我多年的情结,每每提及,心中便涌起无尽的崇敬与感慨。小时候,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便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我幼小的心灵。5位英雄的壮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懵懂的世界。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从那时起,狼牙山便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渴望有一天能亲自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与悲壮。

  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他们毅然投身于抗击日寇的洪流之中,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战士。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投身到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伟大斗争中。

  今天,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老党员、老退伍军人一行来到了狼牙山。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海拔1105米,属太行山脉。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们穿过了红玛瑙洞,爬过了“阎王鼻子”和“小鬼脸”等险要地段。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期待。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往山顶的路,更是一条通往历史的路。

  当我们终于登上狼牙山的主峰——莲花瓣峰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为之震撼。脚下群峰兀立,山势崔嵬,气象万千。那连绵的山峦,仿佛是大自然用巨斧神工雕琢而成,每一处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远处的易水如银带飘扬,龙湖似玉镜横陈,大平原路径曲曲弯弯,丘山间梯田层层叠叠。这美丽的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了“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诗句。

  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上个世纪40年代,这里是晋察冀边区的北大门,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1941年9月,华北方面日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狼牙山地区是重点目标之一。日军在正面战场难以取得战绩,便于9月23日调集3500余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将狼牙山根据地党政机关和周围村庄的群众共三四万人,包围在狼牙山地区,企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消灭抗日力量。

  晋察冀边区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狼牙山地区战略位置关键,是晋察冀边区的北大门,扼守着交通要道,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狼牙山区域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日军采取“铁壁合围”等战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疯狂地破坏根据地的基础设施,焚烧房屋、抢夺粮食、屠杀百姓,试图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基础和抵抗意志。

  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位战士,把敌人引向了悬崖绝路——棋盘陀。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站在五勇士纪念塔前,我感受到了勇士们的抗战精神和英勇血脉。这座高耸入云的纪念塔,是整个狼牙山景区的标志与灵魂。塔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金字,塔的下部依次是5位英雄的头像浮雕。纪念塔黄瓦飞檐,棱角铮铮,凸显了狼牙山不畏强暴的风骨。

  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军民的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全国军民一心,团结抗敌。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父送子、妻送郎,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事例。父老乡亲们以多种方式支援八路军和游击队。他们积极提供物资供给,将自家仅有的粮食、衣物等物资送给八路军战士。有的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为八路军游击队传递敌人动向、兵力部署等方面的重要情报。还有许多乡亲自愿义务参与修筑工事,挖地道,少先队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全国上下军民团结,用实际行动打赢了一场人民战争。面对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心中油然而生凛然敬意。这也是对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与勇士的敬意。

  狼牙山,这座英雄的山,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愿景。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悲壮!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无数勇敢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赞歌。这些英雄勇士的英勇斗争精神,凝聚成了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