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台 庄台》背后的故事

作者:苗秀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4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条1000公里长的著名大河,它就是淮河。千里淮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淮河沿岸分布着不少蓄洪区,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庄台都分布在蒙洼蓄洪区。

  大家可能听说过福建的土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没有听说过庄台,它是蓄洪区诞生的一种特殊的防洪工程。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人工在平地筑垒高高的土台,或以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座,把村庄建在上面。因筑垒土台而居,所以这些村庄就被称之为“庄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蓄洪区百姓统一修建了能抵御洪水的砖石庄台,形成了系统的防洪居住点。庄台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首个蓄洪工程。

  生活在蓄洪区庄台上的百姓,命运与淮河水利命脉紧密相连,他们一次次接受着开闸蓄洪时的挑战。多年来,当他们与洪水共命运,与洪水带来的苦难肩并肩时,都发生着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带着探索之心和对文学表达的执念,我踏上了庄台这片特殊土地。春日暖阳下绿色的麦野,夏季和风中青碧的杞柳,秋天辽阔的水稻、玉米田,冬季亢奋飞翔着觅食的麻鸭,让人很难想象开闸蓄洪时,这片丰收的土地在洪水中经受怎样的历练?坐在庄台台坡前,走到杞柳工艺品编织车间,站在香远益清的荷塘边,和“淮河老人”拉家常,听“淮河楞子”说开闸时水头有多高,看养鸭人唱着淮河小调指挥着麻鸭从一口水塘飞跃到另一口水塘,一桩桩和开闸蓄洪相关的庄台故事呈现出来……


  谁的眼泪在飞


  一米八多的大个子,古铜色的脸膛,健壮的体格,说话声音朗朗,走路健步如飞,是庄台典型的“淮河楞子”。年近六旬,担任村书记30年。这位干练的基层干部,指着一片片明晃晃的水塘,大说特说深水鱼浅水藕的养殖种植;对着庄台台坡,比画着蓄洪时最高的那道水位线;站在庄台文化广场边,得意地哼唱淮河小调。当问及最让他惊心动魄的事是什么时,他把厚实的手掌,猛然捂在脸上,言语顿失,两行泪从粗糙的指缝间,飙飞而出。“前年拔闸蓄洪时,我差点被洪水吞没了……”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大闸第16次开启蓄洪。在庄台被洪水围困期间,作为村书记的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奔走在各个庄台之间,哪家缺米缺油缺面缺菜了,谁有个头疼脑热需要药品了,他都负责调度、送达,20多天他都是光着大脚丫,没穿过鞋子。无论跳进洪水救人还是自救,不穿鞋子会方便很多。那天半夜,他刚刚在庄台村委会眯一小会儿,就被手机铃声吵醒了。原来是居住在村另一个庄台上的一位老人,突发急病,需要送到医院抢救。他一边联系救援队开冲锋舟来接人,一边打120让救护车在码头等待。之后他跳上冲锋舟,护送着老人,朝码头行进。没想到行到洪水中间,冲锋舟熄火了。立刻,打着漩涡的洪水,一浪比一浪高,虎视眈眈要把冲锋舟掀翻。尽管他是土生土长的庄台人,但面对被黑夜笼罩的茫茫洪水,他一时手足无措。他明白,一旦冲锋舟被洪水掀翻,冲锋舟上的3个人,都有危险。虽说他是“淮河楞子”,水性好,但年近六旬的他要游出这无边无际波浪翻滚的大洪水,几乎不可能。他急中生智,跳进水里把冲锋舟推到一棵小树旁,又跳上冲锋舟把身子当缆绳,双手死死扣住树干,用身体把冲锋舟生生系在树上。他一边扒着树,一边让开冲锋舟的小伙子赶紧打电话求救,想法子修好冲锋舟。小伙子是新手,根本不会修理,就在电话里反复问询修理师傅。就这样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他全身骨骼由疼痛到麻木再到最后无感觉,他知道身体很快就支撑不住了,而眼前的小树,说不定也会被他连根拔起,那时后果不堪设想。正在此时,他发现了远处射来的两束灯光,他的头嗡地一响,就失去了知觉。等救援队把病人转移到另一只冲锋舟上,再过来拉他时,发现他人虽然晕过去了,但双手还死死扣在树干上,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手掰下来。直到洪水退走了,他的胳膊还疼得抬不起来。

  “我那时候想,好吧,我属于庄台,那就水里来水里去吧……”说到这里,他声音里带着呜咽,捂在脸上的手掌,半天都没有拿下来,任凭眼泪奔涌。在他身后,村委会办公室那一整面墙上,贴满了奖状,记录着他30年工作中的辛酸苦甜,点点滴滴。他的故事成为一个高点,直直立于我的小说中。


  老伙计,请你原谅我


  16岁开始给生产队放牛,土地承包到户后,他有了自家的耕牛。那头牛真争气,一年产下一头小牛,他除了留下两头牛耕地外,其余小牛都卖掉,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可以说,老牛是他家的功臣。终于,老牛老了。那一年开闸蓄洪,庄台被洪水围困多日,牛屋浸了水,地上全是水渍,老牛受凉病倒了。他就向救援队求救,终于有船来,他和牛一起坐船去码头,要到镇里兽医站给老牛看病。船行进一半路程时, 见庄台边有人招手呼喊,原来是有位孕妇临近生产,需要去医院。小船靠庄台台坡停下来,上来了孕妇两口子。行到洪水中间,风浪大起来,小船开始摇晃,船身太重,洪水一浪一浪冲向甲板,晃进船舱,船进水了,水位线差不多没到船舱沿了。开船的连连说,如果不减轻负重,小船随时会沉到水里。这时候,大家一齐看向他,又看向船舱卧着的那头老牛。那个孕妇的丈夫,急得不行,扑通一声朝他跪下了。他心里呼嗵呼嗵直响,双眼很快被泪水沁满。他站起身,冲着老牛温和地喊着“驾”。随着一声声“驾”,老牛站起身,走到船板上,走到船舷边,他的“驾”还没喊停止。老牛迈出前蹄,信任地看着他,好像在问:“主人,你确定,我还要朝前迈腿吗?”前面就是洪水了,老牛迷惑地看着滔滔大水,又看着他。他仍然喊着“驾”,老牛迈出的前腿悬在洪水之上,然后,老牛还没想明白咋回事时,他朝老牛身上猛地撞了一膀子,“呼嗵”一声,老牛把洪水砸出一个大漩涡,很快消失了。

  讲故事的老人,泪水在眼窝里打着转,虽然他在心里一遍遍喊着“老伙计,请你原谅我”,他却无法原谅自己。那头无比信赖他的老牛,直至栽进洪水里,都没明白他的用意,这是他最难受的。“那对小夫妻,后来抱着小孩来看我,还是双胞胎呢。我的老伙计,它值得!”老人脸上的忧伤渐渐被自豪感所代替。

  这个故事像一道闪电,倏地弹进我的小说里,照亮了每一行字。


  回到出发的地方


  无意之中,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大圈圈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父母提前给他打扫好房间,他就住到庄台自家的房子里,当起了驻村干部。当年考大学时,父母追着他喊“能跑多远跑多远,离开大水窝”,他在城里当干部当得好好的,咋又回到庄台了?难道犯了啥错误?两位老人不敢多问,小心翼翼。当他鼓动发小种植芡实,洪水把基地新长出的芡实冲得七零八落时,当发小的亲娘跳起来大骂他“狼心狗肺”时,连他都质疑自己“反弹琵琶念水经”做得对不对?终于,庄台芡实亮相省农博会,远销省内外;终于,庄台杞柳工艺品远销海内外。他做出了一份出色的驻村工作答卷。“刚刚起步的产业被洪水围困,信任被误读,那种困惑和压力,几乎挑战了我承压的极限。”说这话的他,已申请“留级”驻村,再在庄台干几年,稳定乡村振兴成果。这是另一个风格的“淮河楞子”,他以他的方式,回到出发的地方,做最好的自己,寻找到了适合在“大水窝”生存的种养加模式,稳扎稳打发展乡村产业,为新时代庄台,带来了活力,奏响了中国乡村振兴伟业中庄台独有的赞歌。

  从2022年8月起,我数次踏上庄台这片神奇的土地,聆听、搜集和淮河蓄洪有关的庄台故事,真实触摸到庄台外观的“长相”,真切聆听到庄台的心跳。手艺人一边编织杞柳工艺品一边哼唱淮河小调,养鸭人在水塘边扬鞭吹哨放牧麻鸭,武警战士在险情出现时义无反顾跳进决堤口堵洪水,基层干部开闸时背着庄台老人搬迁却把自家老娘丢在家里……庄台故事一幕幕闪现着,渐渐,我对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的创作构想和主题表达有了清晰认知。我一定要写出庄台的律动,写出庄台人民几十年来为保淮河上下游平安,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和奋力拼搏的精神。用了近3年时间,这部作品终于和读者见面。

  致敬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