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8
全面理解系统性变革,就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吸取主流媒体面向互联网融合转型的经验教训,更要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1· 25”讲话中概括的全媒体所具有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特性,认识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信息生产和交互方式以及生产传播关系的革命性作用。
一是科学把握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本质,要深刻理解“四全媒体”内涵。二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落地需要依托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互联网平台。三是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系统性地变革现有的媒体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建设以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为支撑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通过梳理,可以厘清下一阶段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任务。
一是媒体形态重构,打造平台型媒体生态。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建设具有平台技术能力支撑的超级移动客户端为载体,整合“新闻资讯+政务办理+生活服务+社区互动”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垂直应用,打造平台型媒体。这种平台型媒体单纯依靠传统的媒体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传统媒体的技术能力主要用于保障内容生产,以及内容的单向传输,缺乏对大数据的发掘与分析能力,而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平台建设,需要依靠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建构起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能力。这与传统技术路径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互联网思维来做新媒体,创新运用新质生产力,打破旧有生产关系与生产传播方式,形成内容生产与分发和服务、治理等功能高度协同的新模式。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要想实现媒体形态的重构,必然需要对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调适。未来的媒体形态必然是深度融入社会运营过程中的综合性平台,这就势必会涉及多元化的经营活动,包括与政府、商业和民生等社会多领域实现资源交换,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新型盈利能力。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新媒体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央对新型主流媒体运营模式的战略定位,将主流媒体打造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明确市场主体地位的运营主体,成为一项深刻的制度性需要。这一体制变革,为主流媒体优化人才聘用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并最终释放媒体内生动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三是结构布局优化,构建四级联动的媒体协同体系。结构布局优化旨在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数据贯通的“全国—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媒体网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功能全域覆盖,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结构支撑。其中,国家级媒体作为战略枢纽,聚焦重大舆论引导与跨领域资源整合,建设全国性的平台;省级平台承担区域统筹职责,实现区域内数据与服务的集约化处理;市级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触角,深耕本地生活场景,通过服务,连接和动员基层的人民群众,并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覆盖。这种布局将打破传统媒体同质化的发展格局,明确各级媒体在体系中的定位与协同关系,通过数据贯通和功能互补,形成上下贯通的四级媒体联动网络,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本文摘编自《传媒》2025年第14期,作者宋建武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喆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