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馆:在时光长廊中编织文化经纬

作者:本报记者 刘振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1

  远离喧闹的城市核心区域,在香港的沙田区,矗立着一座文化殿堂——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笔下的江湖与黄家驹的吉他隔空对话,粤剧花旦的珠片戏服与李小龙的黄色战衣交相辉映。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综合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以75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为画布,用12个展览馆的多元叙事,将香港的历史记忆、艺术灵光与生活温度编织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图谱。

  香港文化博物馆设有12个展览馆,其中6个为常设展览,包括“瞧潮香港60+”等,其余展馆中为专题展览,目前设有“平凡·不平凡——李小龙”“漫众同乐——幽默港漫格格趣”“梨园遗珠——卫明珠”等展览。据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林国辉介绍,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内容覆盖面更广,也更贴近市民生活,在众多博物馆中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串联香港文化基因

  香港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呈现不同的面貌,深刻反映着香港社会及市民文化的变迁。但溯其根源,香港文化中浸透着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色。

  粤剧文物馆中,红绸帐幔伴随着传统粤剧唱腔,昔日名伶所穿戏服头饰、戏班合同等反映着粤剧在当时的火爆。粤剧文物馆的“梨园遗珠——卫明珠”特展持续至2025年底。卫明珠出身粤剧世家,参加关德兴的“粤剧救亡服务团”,以戏剧进行抗日宣传,向海外侨胞募捐。卫明珠的事迹更让人们看到,粤剧不仅是艺术,更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古董就是历史,所谓鉴古知今,真是受益匪浅、其乐无穷。”林国辉介绍,徐展堂博士将700多件私人珍品捐赠给香港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于是这里便常设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东周时期的夔龙纹鼎、汉代的绿釉六博陶俑、唐代的三彩镇墓兽等,历代陶瓷、陶塑和青铜器在此陈列,让香港市民多了一次了解中华悠久历史的机会。

  激活文化对话的当代场域

  香港文化博物馆另一大特点是聚焦香港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在“瞧潮香港60+”展中,陈列着众多香港经典电影作品及元素,《醉拳》《七十二家房客》《英雄本色》《新不了情》……从反映生活百态的幽默喜剧到紧张刺激的警匪追逐,从拳拳到肉的动作佳片到情意绵绵的爱情故事,展厅用上千件展品阐述香港流行文化的演变,内容涵盖香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和电台广播等各方面。

  今年5月,香港文化博物馆刚刚启幕“漫众同乐——幽默港漫格格趣”专题展览。“格格趣”是对漫画的别称,因在漫画创作中是以“一格”为基本单元,故此得名。进入这个展览,观众一瞬间便会被其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欢快气氛所感染。老夫子、哨牙珍、牛仔、寿星仔……过道四周绘满了香港各个时期的原创漫画形象。巨大的书桌和飞上天空的手稿,与一旁的计算机共同展现着漫画创作工具的时代变革。穿越漫画的时光隧道,耳熟能详的幽默角色一一呈现。展区中还陈列了大量作者原稿与生活用品,反映着作者从生活之中获得的灵感启发。

  林国辉认为,流行文化对香港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财产,应当着重呈现和保存。

  以多元服务传承文化魅力

  面向未来,香港文化博物馆着力吸引年轻人来博物馆。博物馆中常设的“儿童探知馆”适合小朋友参观,其中大部分展品特别为4至10岁的儿童设计。小朋友在这里可以发现大自然的奇妙、揭开考古的奥秘、体验香港昔日的情怀。展馆分为8个学习游戏区,让小朋友漫步米埔沼泽、深入地底、潜入水中,和鸟儿、昆虫及海洋生物做朋友;小朋友亦可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认识本地考古学家的工作,一睹香港神秘的出土文物。此外,小朋友也可以在此探索新界传统乡村的生活。馆内还设有“香江童玩”展览,展出多种玩具。通过玩具这种载体,让孩子理解“Made in Hong Kong”的品质传承,也体现出香港产业升级的缩影。博物馆还推出了“小先锋”计划,通过免费参与让儿童成为博物馆荣誉会员并能够受邀参加馆中的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爱上博物馆。

  除了面向儿童,香港文化博物馆还与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开展共建交流。香港文化博物馆曾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主题展览,也曾同大英博物馆、凡尔赛宫等联合办展。林国辉介绍道,香港文化博物馆不光是要体现香港本土文化,在考量设计专题展览时也希望引进海外的精品文化展览,让香港的市民吸收多元文化的滋养。博物馆希望明年从法国引进文艺复兴专题展,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

  谈及未来的发展,林国辉表示,希望通过一个个展览继续提升香港文化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博物馆与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交流与合作,也希望能通过博物馆把文化传递出去,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博物馆中,当人们的目光掠过徐展堂中国艺术馆的青铜鼎,耳畔响起《不了情》那缠绵的音乐。古老与现代的交织,恰如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创新,在多元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