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闻网“AI瓯韵”全媒体文化传播创新项目:

以技术创新提升用户连接力

作者:黄作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重塑传媒生态和文化传播模式。地方媒体作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传统传播模式僵化、内容吸引力不足以及难以有效吸引年轻受众等困境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AIGC技术的兴起为地方媒体突破发展瓶颈、重新塑造自身价值提供了重要机遇,使其能够从单纯的技术应用迈向多元价值的协同创造。温州新闻网于2024年推出的“AI瓯韵”全媒体文化传播创新项目,以“AI+文化+社群”为核心理念,系统性探索AIGC技术在温州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以及地方媒体在智能化浪潮中的转型与升级路径。

  理念引领与精准赋能

  “AI瓯韵”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其前瞻性的战略理念和坚实的支撑体系。温州新闻网并未将AIGC技术仅仅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深刻认识到其在重塑文化传播生态和加强用户连接方面的潜力,由此确立了“AI+文化+社群”的核心战略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AI”作为技术引擎,强调将AIGC技术全面融入文化内容的策划、生产、分发和交互的全流程,以推动文化表达的现代化和传播方式的智能化。“文化”则体现价值坚守,确保项目始终围绕温州南戏、瓯越民俗等地域文化资源展开,通过AI技术激活文化遗产,而非仅仅进行空洞的技术展示。“社群”作为生态构建的关键,旨在通过互动参与机制,培育并凝聚文化创作者和爱好者社群,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生成内容(PGC)之间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文化创新与传播生态,使温州新闻网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多方共建、价值共享的网络化生态模式转型。

  为保障战略落地,温州新闻网成立“温州网AIGC实验室”,将其打造为集技术攻关、内容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该实验室不仅承担AIGC技术的本地化适配与优化,确保技术精准服务于特定文化内容表达,更主导孵化了“瓯江夜话”等标志性栏目,并持续培养采编及技术人员的AIGC应用能力,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与人才保障。

  内容焕新与叙事重塑

  在清晰战略与技术支撑下,“AI瓯韵”项目将AIGC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传播实践,实现了内容本身的焕新与叙事方式的重塑,催生了一批富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

  叙事重塑的典范是“瓯江夜话”栏目。该栏目创新性地运用AIGC技术,特别是人物形象模拟、语音合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温州历史文化名人(如刘伯温、谢灵运)与现代受众之间的“隔空对话”。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深度学习,AIGC技术辅助构建了历史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知识体系,并通过数字人技术赋予其直观的“在场感”。

  表达形式的革新体现在“瓯韵AI调”音乐新闻栏目。栏目将温州本地新闻事件及文化元素与AIGC技术深度结合,辅助完成歌词创作、旋律生成及视觉化场景设计,最终转化为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的音乐短视频。这种“新闻+AI音乐+短视频”的融合模式,不仅使严肃内容更具感染力,更易被年轻受众接受,还为温州方言、民俗等本土文化元素提供了时尚化的表达路径,显著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审美维度与情感共鸣。

  社群激活与内容共创则通过“AI+地方文化赛事”得以实现。温州新闻网围绕海丝文化、南戏文化等核心IP,常态化组织AI视频主题征集或比赛。AIGC工具的易用性降低了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年均带动逾100件用户原创作品产生。这不仅丰富了温州文化的数字内容库,更培育了热爱本土文化、掌握AI技能的文化创意社群,实现了从“小众欣赏”到“大众创造”的转变,构建了PGC与UGC相互激发的良性生态。此外,“温州文化智汇”系列AI助手,如南戏编剧助手等,则提供了个性化的智能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用户互动体验场景。

  审慎前行与持续精进

  “AI瓯韵”项目的探索虽成果显著,但也面临持续挑战。如何在提升AI生成效率的同时,确保文化内容的深度与准确性,避免浅表化与同质化是首要课题。这需要强化人工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并持续优化本地知识库。同时,AIGC的版权归属、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等问题,需要媒体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并寻求合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AI瓯韵”项目及地方媒体在AIGC赋能文化传播领域仍有广阔精进空间。在技术层面,可探索情感计算、多模态融合等前沿AIGC技术,开发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产品。在服务场景上,可深化“AIGC+文旅”“AIGC+教育”的融合,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与价值链。在社群生态方面,应持续完善运营机制,激活用户深度参与和价值共创。在商业模式上,需着力打造核心文化IP,探索多元可持续的盈利路径。

  (作者系温州新闻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