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民日报社着力推进新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老媒体”的“新突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AI编辑部”使用智能助理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一键查看原始报纸版面。
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4.0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云原生架构等技术正在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主流平面媒体正经历从传统内容生产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的系统性变革。主流平面媒体的技术应用现状如何?未来发展应如何规划?在第32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25)的“AI赋能,推动新闻出版媒体行业发展”论坛上,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郝冠南以人民日报社技术实践为例,对主流平面媒体在系统性变革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突围和生态重构进行了分享。
智能化平台推动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社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成立AI工作专班,正着力推进新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郝冠南介绍,2023年底,人民日报社国际传播能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单体综合算力强、安全可靠的报社数据中心。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为新闻生产业务智能化升级奠定了技术支撑。
通过构建“一云两地三中心”的国产专属云网络架构技术支撑平台,运用“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AI编辑部”平台以及虚拟现实融合演播室等新质生产力工具,人民日报社实现了从新闻采编到视频剪辑、传播效果分析的智能作业。同时,人民日报社还建成了包括纸媒采编、新媒体采编以及期刊采编系统,服务报社“策、采、编、审、校、印、发、播、评”全业务、全流程、全留痕的内容创作和数据融通联动的九大业务系统。
而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数据库,则是整合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自产、自有报、刊、网、端等各类权威的新闻作品,实现了数据统一管理。比如,能快速调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资料、历史版面等,大大提升了采编效率。
“上述平台在全国两会、进博会等重大报道中,累计提供超百小时的视频智能处理服务和亿级次内容推荐。”郝冠南表示,平台获得多个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充分展示了人民日报社在技术研发与应用上的实力。
“人民e家是报社统一融合报道指挥和协同的办公平台。”郝冠南介绍,这是业内首次将混合云架构同时应用于采编业务与综合办公双领域,构建了人民日报社统一应用门户,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与协同性。而数字化播控平台则能管理分布全球的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精准发布内容、统计数据,还能远程控制终端,让传播更高效。
算法与安全守住价值观底线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既要技术创新,更要安全可控。
“主流媒体实现安全与创新平衡,应‘党管算法’与数据赋能并行,构建‘技术创新+安全可控’的双轨机制。”郝冠南介绍,在算法支撑与安全保障上,人民日报社拥有自主的主流媒体算法推荐系统、主流价值语料库、智能审校平台等,确保内容安全可靠。
人民日报社首创“基础信息+价值观双权重评估模型”,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媒体算法推荐系统,既保证内容精准推送,又守住了价值观底线,目前在人民日报社3个客户端均有应用。
内容风控及智能审校平台,则基于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权威审核经验,依托业内4家领军企业审校能力,结合基于图形处理器(GPU)调度平台,护航社内内容安全生产,应用覆盖个人稿件编写、校对修改、整版大样审校及小样审校等环节,日均审核上百万字稿件,有效保障了内容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平台以产品矩阵的方式,对外输出技术服务,进一步赋能行业发展。
“从基础层的算力设施到数据层的语料库,再到模型层的大模型,最后到应用层的各种AI工具,报社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AI能力技术架构体系。”郝冠南介绍,人民日报社的主流价值语料库有338亿字,涵盖各种权威内容。以这些内容为语料训练的大模型,使AI生成的内容更准确、符合主流价值观。人民智媒大模型的优势是在涉意识形态相关问题上,答得上、答得准、答得好,还可以接入行业知识数据生成智能体。
技术应用驱动行业系统性变革
目前,全国报业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建设目标,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传播渠道、体制机制、人才培育、运营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新态势,主流媒体技术应用已从“工具升级”发展到“生态重构”阶段。
“主流媒体技术应用的未来规划核心应注重平台化聚资源、智能化提效率、国产化保安全、全球化拓边界,最终实现人机协同、虚实融合。”在郝冠南看来,主流媒体要从“单一内容生产者”变成“智能生态构建者”。中央媒体可通过云原生架构整合采编资源,形成“中央厨房+地方总站”协同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分发”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省级媒体则可依托垂直领域优势,打造“媒体+政务+服务”平台。地市级媒体通过入驻中央、省级云平台,共享技术资源与传播渠道,形成“三级联动”传播矩阵。“这种平台化转型不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更通过用户数据反哺优化传播策略,实现从‘产品思维’到‘生态思维’的跨越。”郝冠南说。
在面对新技术应用下的“全要素重构”,众多主流媒体几乎都面临技术投入有限、顶层规划有待加强、系统协同有待提升、国产化算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夯实国产化底座、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构建开放生态’三位一体的技术路径,可有效破解当前行业面临的算力瓶颈、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郝冠南表示,还可通过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生态共建与人才储备,推动媒体从“内容供应商”向“智能服务体”转型,最终构建起技术自主可控、传播高效精准、生态活力充沛的新型主流媒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