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通智媒体与大数据服务平台:

六维深融 提质增效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AI、元宇宙、大数据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场变革浪潮中,福建泉州晚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立足实际,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AI等新技术应用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泉州通智媒体与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泉州通)获得“2023年王选新闻科技奖”跨媒体科技奖二等奖。

  多元融合

  构建智能化生态系统

  泉州通以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构建集新闻采集、编辑、发布、传播、反馈于一体的全媒体生态系统,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泉州晚报社融媒体中心编辑二部主任苏智峰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泉州通通过“中央厨房”模式、AI技术、区块链应用和“双塔战略”四大抓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苏智峰表示,泉州通以“中央厨房”为枢纽,实现“资源、策划、加工、渠道、终端、受众”六维深度融合。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报道中,“中央厨房”统筹调度采编力量,通过智能采编系统快速生成多形态内容,并通过政务发布系统同步推送至政府网站、社区终端,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的格局。

  此外,AI技术和5G技术的运用也驱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智能化升级。苏智峰介绍,泉州通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并通过智能内容生产,借助AI辅助写作、视频自动化剪辑等技术提升新闻生产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实时上传到平台,编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和需求,对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并通过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进行发布和传播,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苏智峰介绍,在2024年泉州马拉松报道中,AI系统自动生成赛事集锦视频,从素材采集到成品发布仅用时15分钟,较传统制作流程缩短80%。此外,泉州通还接入国内司法区块链平台,实现泉州通客户端中相关稿件、图片的区块链存证及后续侵权取证业务,如果遇到侵权可通过线上法院系统进行诉讼维权。

  苏智峰表示,区块链技术让每一篇稿件都有“数字身份证”,从创作到传播全程可追溯,保护了泉州晚报社原创数字产品不被损害,为数据资产对外运营提供司法版权基础。

  不仅如此,泉州通还采用了云计算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动态分配和高效利用。“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灵活调整服务器资源,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业务的需求,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苏智峰说。

  精准服务

  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

  “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媒体融合的‘催化剂’。”苏智峰表示,泉州通的每一项功能设计都紧扣媒体转型需求,从内容生产到用户服务,从舆情监测到版权保护,技术贯穿始终。

  “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更关注本地生活服务,因此泉州通在抖音开设‘泉州通生活’账号,提供美食推荐、交通指南等内容,目前粉丝量已突破200万。”苏智峰表示,泉州晚报社以自主开发的泉州通客户端为核心,协同第三方平台导流,形成覆盖30余个载体的新媒体矩阵。截至去年,新媒体矩阵用户数超2425万,视频类平台用户近1300万,产生多个千万级阅读量产品。

  在用户服务方面,泉州通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系统建立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苏智峰举例,泉州通可以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兴趣偏好,为用户推荐周边的活动信息和优惠信息,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阅读历史,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用户黏性。同时,泉州通还设置了用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泉州通的功能和服务。

  苏智峰介绍,泉州通AI助手支持口语化咨询,能提供政策解读与本地化服务推荐,如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对接城市公共服务数据,提供交通、医疗、教育等便民信息,还具备自我优化能力。苏智峰说:“AI助手的使用人次越多,服务越精准,目前它已成为市民获取政务信息、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化学反应。”苏智峰表示,泉州通以技术为纽带,将内容、服务、用户紧密连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主流媒体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和深入应用新技术,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苏智峰表示,未来,泉州晚报社将进一步加大对泉州通的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为媒体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