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文艺出版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余江涛 江广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出版是出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出版传播的关键矩阵。与一般的内容出版相比,其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直观性、显著性、接受度更高,在传播观念、认同价值,成风化俗、教化育人,凝聚合力、推动社会方面发挥着持续、浸润和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

  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市场考验与公众选择,文艺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文艺出版的质效提高,产品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工艺精美、阅读便利,极大充盈了读者的文化消费与审美趣味。但文艺出版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让更多的好书直达读者,如何提升文艺阅读的多维价值体验,如何打造多形态文艺产品。这都是文艺出版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化解。

  全面融入时代文化变革需求

  当前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城乡面貌、职业方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文艺创作与出版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与丰厚的土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创作与出版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力量与创新表达。

  不仅如此,传统文化激荡,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锋,也为文艺创作与出版注入了多维文化视野与要素表达。文艺创作与出版直面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重大主题,置身社会变革实际,把握生存境遇本身,体验大众心理情感,题材更加新锐、内容更加厚重、境界更加高远、情感更加真挚,公众阅读收获一定倍增。这将推动文艺出版不断良性循环发展。

  全力接入主题出版

  主题出版表达了党和国家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文化格调,是文艺发展的标示线,也是文艺出版创作的荣誉墙,更应成为文艺出版创作的崇高追求,当置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国家不断加大对主题出版的激励和扶持力度,有利于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文艺人才厚积薄发,沉下来创作精品。

  在接入主题出版过程中,各出版社要注重立足自身实力,发挥特色,走差异化的道路,把真正有价值导向、反映时代变革、有内容含量、砥砺社会能量的作品组织起来,纳入国家文艺发展通道,让好的文艺人才、文艺作品有好的进路与出路,让影响当代、留传后世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形成文运相济的生动局面。

  各出版社要总结经验,积小胜为大胜,做大优势、扬长避短,厚积内容板块,在阅读细分中扩大得分,让特色更出色,让文艺出版更出彩。

  全方位塑造文艺编辑队伍

  文艺编辑是文艺作品的第一品鉴者、第一推广者,担任着识纳作家、打造作品的特殊作用。经典文艺作品都离不开优秀编辑的慧识慧眼。作为与受众紧密度更大的文艺编辑,尤其要注重素质能力培养。

  一是要综合视野宽广。做到广见博识、博学善思,对世情、社情、人情有强烈的敏感性,有人文关怀与悲悯情怀,对大众文化阅读有独到的观察与理解。

  二是要专业能力精湛。在掌握过硬编校能力基础上,对文艺本质、文化发展、审美格调、艺术创作有专业理解与判断,对中外文艺作品有广泛的阅读涉猎,对经典作品有独到的理解,对大众文化阅读有敏感的认知,对文艺创作过程与关键环节提出真知灼见。

  三是要文化底蕴深厚。对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学习与理解,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与健全的个性心理,能对作品指涉的生活世界与人生百态进行确认与纠偏。

  四是要作风优良。能适应作者反复修改、增删、调整的创作需求,做到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打造作者满意、读者快意的作品。出版社应当采取各种方式投入各种资源打造一流的专家型编辑,为文艺创作出版提供根本人力支撑与保障。

  全链条练好受众推广基本功

  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强化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始终将高质量、有文化养分的内容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与出版初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打造多种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推动员工创客化、作者专业化、读者稳固化,帮助用户快速、系统地深入文艺作品世界。

  要适应受众阅读的新形势与新习惯,探索互动性、个性化、定制性的文艺阅读模式,推动“阅读”向“悦读”扩展。

  要发挥出版社文化资源优势,精选内容并进行结构化,对有关知识和文艺故事深加工,利用知识图谱、故事导航等方式对文艺作品进行再现再造,增强受众黏性。

  随着有声读物、可视读物深入开发,文艺作品的便携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大增强,有利于拓展市场。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借此可以大力推动文艺出版内容呈现多模态化和产品形态多样化,更好适应受众文化阅读欣赏需求。文艺出版社要全媒介全链条考虑推广策略,做到人、内容、技术、平台、时效高度谐和,让好的文艺作品一经出版就迅达读者,形成读者—社会—作者共享文化的生动格局,从而推动更好的文艺作品出版。

  全版权运营推动融合发展

  出版是文化产业更是版权产业,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应该最大限度实现文艺作品的价值和版权价值。有了好的作者和作品,就应该形成优质的版权资源。出版人也应该立足出版,充分体现其价值存在,实现出版人的价值回归。

  要深化大众文艺阅读体验与感知理解,带动文艺出版从一次性购置向对内容的深度、长线体验,不断延展文艺作品链,进而创造跨界合作与收益。

  要做好业态多维开发,既提供产品内容服务又注重审美综合体验,既经营产品又经营作者。

  要解决好内容的版权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版权运营机制,真正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个形态多种体验、一次投入多种产出、一种产出多次增值、一次销售多条渠道的生产服务模式,不断实现价值再造与增值。

  要以全版权运营机制作为保障,对版权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运用,实现从纸书到电子书、有声产品、影视、游戏、动漫等产品形态的数字版权赋能,形成联动营销收益。同时,针对著作权乱象和过度竞争,以及不合理折扣问题,加强市场执法管理,为版权运营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