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盗版困局 为产业开辟新路

作者:张延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张延来


  2005年,当“剑网”行动首次亮剑时,中国互联网的版权生态还是一片荆棘丛生之地。经过了20年的集中治理,硕果累累,可以说“剑网”行动这20年也是我国版权事业繁荣发展的20年。

  盗版情况比较复杂,不仅仅是线下的复制发行,互联网出现之后,线上各种形式的盗版也异常猖獗,以浏览器为例,其作为用户接触网络的“第一入口”,一度成为盗版传播的“高速公路”——聚合盗链、屏蔽广告、破解正版技术措施,这些行为不仅蚕食着内容产业的根基,更将创作者的心血碾作尘土。20年来,笔者亲历了这场与技术博弈的持久战,并且代理了浏览器盗版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民事诉讼,也见证了“剑网”行动如何一步步扭转困局,为产业开辟新路。


  浏览器盗版 技术外衣下的生态之殇


  早期的很多浏览器盗版模式看似“创新”,实则是披着技术外衣的“掠夺”,手段隐蔽,难以发觉:

  盗播链聚合:用户点击“免费观看”,背后却是浏览器对正版资源的抓取与转码,既窃取带宽,更截流广告收益;

  功能“优化”陷阱:屏蔽正版广告、提供高清缓存,实为诱导用户沉溺盗版,瓦解其为正版付费的意愿;

  黑产链耦合:浏览器与盗版资源站、网盘、搜索引擎形成默契分工,构建“盗取—分发—获利”的闭环生态。

  这种模式带来的危害远超表象,对产业而言,视频、小说等内容平台损失惨重,正版采购成本无法回收,制作投入萎缩,优质内容锐减;对创作者来说,作品甫一上线即遭盗版,创新动力枯竭;从用户角度看,盗版捆绑恶意程序、欺诈广告,隐私与资产安全岌岌可危。


  “剑网”破局 从单点打击到生态重塑


  面对浏览器盗版的复杂性,“剑网”行动展开了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集中治理,治理逻辑逐步升级。

  2014年:首次明确“实质性替代”标准。打击浏览器嵌套框架(iframe)抓取正版视频内容、剥离广告的盗版行为。

  2019年:封堵技术接口与下架违规应用。下架438个涉盗版浏览器应用,封堵非法视频解析接口,切断盗版资源传播链条,要求浏览器建立侵权过滤机制,对反复侵权链接降权或屏蔽,明确平台“帮助侵权”责任。

  2023年:聚焦“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盘”黑产链。重点整治浏览器与搜索引擎、网盘协作传播盗版内容的行为,严惩“教唆、诱导用户侵权”的违法行为。

  2024年:深化技术黑灰产治理。打击浏览器利用爬虫盗取网络文学资源,并通过转码、聚合功能传播的行为。

  2025年:全链条打击“智能终端+浏览器”盗版。强化对“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盘”商业模式的版权监管,重点打击浏览器破坏正版技术措施、非法接入流媒体资源的行为。


  精准执法 治理实效显著


  从早期“服务器标准”(仅认定直接上传侵权)到“实质性替代”“帮助侵权”的定性突破,瓦解浏览器“技术中立”借口,技术层面由封堵接口转向区块链存证+终端联防,提升执法精准度,大部分主流浏览器已下线聚合盗版功能,正版平台会员数显著增加,印证治理实效。

  “剑网”行动20年,恰是中国互联网版权意识从荒芜到繁茂的缩影。当主流浏览器主动下线盗版功能、当用户习惯为正版内容付费、当创作者敢于投入长周期创作——这些变化印证了专项治理行动的价值。部分浏览器曾是盗版的“帮凶”,而今在规则与技术重塑下,正逐步转化为正版传播的桥梁。未来之路仍长,但火炬在手,当砥砺前行。

  版权保护的本质不是筑起高墙,而是疏通价值的河流——让每一滴创意之水,都能奔涌向应许之地。

  (作者系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