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检察新答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刘丽娜
聚焦国家版权局等多部门开展的“剑网”专项行动,北京市检察机关扎实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工作部署,强化与版权管理等部门的联动协作,依法加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2021年以来,为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版权保护新挑战,立足相对集中办理全国知识产权行政生效裁判监督案件的实际,北京市检察机关成立18个专业化办案团队,办理包括全国首例侵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形象著作权案、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等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检察案件3549件,其中13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17件系五部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以高质效履职助力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版权案件新特点
涉数字版权、数据库等数字产业领域案件成倍增长。随着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版权、云服务平台软件、数字商品交易平台软件等数字产品成为易被侵权的新领域,以2024年为例,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数字产业领域侵权盗版刑事案件91件,同比增长3.55倍。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周某某等4人侵犯著作权案,被告人瞄准“共享游戏机”类数字产业新业态,将千余份盗版游戏载入计算机设备,与显示器、沙发等配套布置在多家商场运营,获取不法利益。
侵权手段从“爬虫”“撞库”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升级。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姚某某等四人未经插画师许可从网络平台下载热门美术插画作品图片,委托AI画师利用境外生成式大数据模型“图生图”功能,对图片进行细微修改,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作”,生成与原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图片,制成拼图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牟利。
“盲盒”“网络游戏”等创意产品成为被侵权新对象。文创产品及相关服务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不法分子借机推出“克隆”版权产品。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宁某某等2人侵犯著作权案,宁某某等人擅自仿制热门玩具手办及“盲盒”,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数智赋能破解办案技术难题
将技术调查官机制引入版权刑事案件办理,确保证据收集及时有效。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建立技术调查官库,首批聘请43名专家、技术骨干担任技术调查官。邀请技术调查官、知名高校教授、检察技术人员等参与办案46件次。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李某某等4人窃取北京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源代码案,企业服务器上某项目软件源代码被员工李某某等人恶意删除且投入同行业公司使用,导致被侵权企业在投标前的关键时期源代码丢失且尝试多种方法也无法恢复。检察官邀请技术调查官辅助办案,引导公安机关从第三方获取侵权软件源代码、从权利公司服务器上提取被告人下载涉案源代码的证据,将侵权软件源代码与权利软件源代码进行同一性对比。
将检察技术人员加入办案组,解决涵盖14个领域的技术难题。借助检察技术资源优势,将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检察技术人员作为办案组成员,辅助检察官办理案件,解决文件检验、痕迹检验、声像资料检验、电子数据审查等系列技术难题。如在办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时,通过检察技术人员辅助开展模拟实验、现场勘验等方式,准确解析涉案人工智能生成模型的技术原理、参数设定,以此证明被告人仅运用模型预设指令处理涉案美术作品、选取与原美术作品“实质相同”的生成物用于制作拼图的事实。
持续完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机制,AI助力精准打击盗版犯罪。主动对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构建检察版“接诉即办”机制,以市民服务热线、首都版权协会受理投诉数据、检察内部办案数据、公开裁判文书等为基础,利用国产模型,自主创设“检察院12345智能解析程序”,可在30分钟内一键完成对36万余条投诉数据的数据清洗,动态、精准、高效识别全市重点点位、重点线索,实现场景应用可视化。与市版权局、市文化执法总队、市公安局等建立涉刑重点线索联合研判机制,形成跨区域“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打掉售假窝点129个。针对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77件案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获法院采纳,并促成再审和解,向全国其他检察机关移送线索24件。此外,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共建“北京检察版权保护监督链”,利用数字版权区块链技术,实现司法验证零距离。
提炼办案规则
回应新型版权保护挑战
办理系列“首例”等新型案件,推动形成版权保护“规则之治”。办理全国首例侵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形象著作权案,明确玩偶形象著作权的刑事司法保护规则,对全国同类案件办理具有示范作用。办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首次将利用AI技术复制他人作品的牟利行为纳入刑事司法打击范畴,确定AI时代刑事领域“复制发行”认定的办案思路。办理全市首例销售破解版免广告APP案,针对数字版权时代以观看广告替代会员费的新型商业模式,审慎认定“技术措施”,但是明确制售破解版外挂软件如仅修改部分源代码亦构成对原软件作品的复制。办理出版领域注册商标被撤销行政诉讼监督案,联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释法说理,促成矛盾纠纷一揽子化解,当事人主动撤销监督申请。办理张某伪造国外知名美术作品授权实施合同诈骗案,提示版权登记部门依据刑事判决撤销虚假登记。办理赵某某等7人销售盗版儿童绘本案,对于行政执法部门收集、调取、制作的物证、勘验笔录等,与刑事诉讼取证标准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明确经证据补强且庭审质证后仍具有刑事证据效力的办案规则。
首创数字版权、AI刑事案件系列工作方法,积极应对新型网络犯罪。制定《涉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电子数据证据收集与审查办案指引》等系列工作办法10个,推行网络通信记录、资金往来记录“两必审”,对传授犯罪方法的聊天群组“一锅端”;针对境外网站相关证据材料被删除等取证难题,明确提示采取相应技术原理及运作机制、收集并审查客观数据轨迹,还原犯罪事实的方法,以此高质效办理胡某等32人系列游戏私服案、余某某等10人利用爬虫技术侵犯网络小说著作权案、牛某擅自利用境外网站披露软件源代码案等系列案件。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刑事风险提示》和中英文版《版权办案要旨》,提炼检察办案规则以案释法,《检察日报》以《“AI第一城”的检察贡献》头版头条报道。
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检察机关将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以更优质履职护航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知识产权检察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