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利剑 创新活力翅膀

作者:卢志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卢志强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版权保护既是维护创作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5年起,国家版权局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持续开展“剑网”行动,以专项治理强化网络版权执法,形成“行政监管、司法保护、技术支撑、社会共治”的立体化保护体系。

  “剑网”行动通过精准打击与长效治理,不仅净化了网络版权环境,更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05年开展以来,我国网络版权治理工作在治理理念、治理对象、治理手段、治理范围、治理成效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剑网”行动的持续推进显著改善了网络版权生态。一方面,侵权成本大幅提升。典型案例显示,江苏淮安“BT天堂”影视侵权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80万元,四川成都“吹妖动漫网”侵权案主犯获刑3年3个月。此类案件通过刑事司法的严厉惩戒,打破了“侵权获利远高于违法成本”的畸形利益链。另一方面,平台责任意识显著增强。2021年主要短视频平台清理涉东京奥运会赛事节目侵权链接8.04万条,电商平台与出版机构签订图书版权保护协议,推动正版化率提升。这种转变源于“避风港原则”的精细化适用——平台从单纯的“通知—删除”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审查内容合法性的责任主体。

  治理对象实现从传统内容到新兴领域的全面覆盖。早期的“剑网”行动主要聚焦于网络文学、音乐、视频、游戏、动漫、软件等传统数字内容领域。例如查处的百度文库侵权案、番茄花园软件盗版案等,均属于对这些领域的集中整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治理对象逐步向短视频、网络直播、体育赛事、在线教育等新兴领域延伸。2024年“剑网”行动重点打击短视频切条、直播侵权及体育赛事盗播,2025年进一步将流媒体智能终端、AI生成内容,如洗稿式剪辑、AI换脸二创纳入治理范围。

  推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协作相结合。国家版权局将几千家平台纳入重点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并公布上百批重点作品预警名单,推动权利人与平台建立版权合作机制。行业协会与企业成立版权保护联盟,如短视频平台联合发起“版权护航计划”,主动清理侵权内容。

  从单一打击传播环节转向“制作—传播—盈利”全链条治理。例如,2022年山西郝某某制售侵权“剧本杀”案,查处从盗版制作到网络销售的完整链条;2025年行动重点打击游戏“私服”“外挂”及智能终端预装侵权APP,实现对硬件、内容、平台的立体化监管。

  跨境侵权问题受到重视。例如,2022年安徽邓某某通过境外服务器传播侵权影视资源案,以及海关总署查获跨境电商侵权货物系列案,显示治理对象已扩展至国际产业链条。

  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剑网”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例,2023年短视频市场规模突破3100亿元,用户规模达10.5亿人,成为数字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以上成就离不开“剑网”行动对盗版搬运、非法剪辑等行为的持续打击。2024年“剑网”专项行动中,针对短视频平台的侵权链接清理量有所增长,推动行业建立“先授权后传播”的合规模式。在文化创意领域,“剑网”行动直接促进了版权资产的价值转化。动漫游戏产业通过打击“私服”“外挂”等侵权行为,2024年相关衍生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正版IP授权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剑网”行动20年的实践表明,网络版权保护既是维护法治秩序的“利剑”,也是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翅膀”。通过精准打击侵权行为、完善制度设计、推动技术赋能,“剑网”行动不仅构建了全球领先的网络版权治理体系,更以版权保护撬动产业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面对AI、元宇宙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法律”双轮驱动的治理模式,加强国际规则协调,让版权保护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护城河”与“助推器”。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