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之剑,亦是文化之“盾”

作者:李小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李小莹


  今年正值国家“剑网”行动迈入第20个年头。这场由国家版权局主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大规模网络版权执法专项行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一路驱动我国数字版权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也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制度根基。从早期着力于“扫除盗版、净化网吧环境”,到近年来紧跟时代脉搏,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以及生成式AI等新兴领域,“剑网”行动凭借鲜明的法治导向,为网络内容生态的良性运行以及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稳奠定了基础。在诸多受益行业中,音乐产业无疑是变革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


  引领音乐版权秩序重塑


  2005年前后,中国互联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P2P音乐分享软件大肆泛滥,导致正版音乐市场遭受沉重打击,唱片公司营收大幅下滑,原创音乐人收入陷入窘境。当时,公众对于“在线音乐付费”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整个产业陷入了信心低谷。

  自“剑网”行动启动以来,对侵权下载站、非法P2P平台的集中整治,标志着音乐版权网络执法力度的显著提升。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逐步强化,唱片公司、音乐平台、数字发行商纷纷开始探索正版分销机制。

  2015年起,国家版权局明确提出推动音乐产业正版化的政策导向,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多个头部音乐平台积极配合,逐步清退未授权曲库,推动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实现了从“免费时代”向“版权付费”机制的转身。

  可以说,“剑网”行动为音乐版权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筑牢了根基,不仅有效遏制了盗版音乐的泛滥,也为正版音乐平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与正义背书,更为整个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版权环境,保障了原创音乐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了音乐创作活力,促进了中国音乐产业在数字时代繁荣发展。


  平台与创作者双向赋能


  随着音乐版权制度的持续完善,数字音乐平台的商业模式迎来了深刻变革。在“剑网”行动的监管压力与合规指引下,音乐平台纷纷大规模购买版权、签署独家协议、建立内容数据库,完成了从“拼盗版”到“拼内容”再迈向“拼生态”的重要转变。

  版权秩序的稳定激发了音乐平台的多元创新。平台积极构建正向分账机制,词曲作者、编曲、演奏者等创作者得以从流媒体点击中持续获益;原创音乐人计划,如腾讯音乐人、网易云原创平台等迅速崛起,为青年创作者打造了完善的孵化与推广体系;数字专辑、虚拟演唱会、AI伴奏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重塑了音乐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版权授权业务逐渐成为平台营收的重要支柱,包括短视频、游戏、影视剧、广告等跨场景授权,进一步拓展了“泛音乐”内容市场。

  在此过程中,“剑网”行动凭借制度的稳定性和执法的持续性,为平台与内容方营造了公平竞争、合规创新的良好环境。音乐行业的IP价值得以重新评估,版权不再是模糊的法律概念,而是成为可交易、可溯源、可变现的数字资产。


  实现“规范与引导”并重


  “剑网”行动20年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版权治理模式正经历从“运动式执法”向“制度化治理”的深刻变革。在音乐领域,这种转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的逐步确立。如今,音乐版权治理已不再是单一行政部门的职责,而是形成了政府监管、平台自律、协会协调、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例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建立了版权数据对接机制,实现了版权信息的高效流通与精准管理;地方版权局与平台合作设立“音乐版权登记窗口”,为创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作品登记渠道;司法系统通过不断积累音乐侵权判例,增强了对行业的警示作用,提升了版权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其次,作品登记与确权机制的持续完善。在“剑网”行动的有力推动下,中国音乐作品的数字确权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音乐作品数字版权登记系统”与各大平台数据实现互联互通,确保了创作时间、归属权等关键信息的透明化,极大地方便了维权与授权流程,为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面向新业态的治理不断升级。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AI音乐生成工具、直播带歌等新兴应用的快速涌现,音乐版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自2021年起,“剑网”行动多次将短视频音乐侵权列为整治重点,联合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共同规范版权使用。通过引导平台引入合法音乐曲库、上线AI审查系统、建立用户举报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打击侵权”与“引导合规”的有机结合,为音乐版权在新业态下的合规使用提供了前瞻性的治理框架,有力保障了音乐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20年的“剑网”行动,不仅是一场针对侵权盗版的“扫雷战”,更是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度回应。它为音乐行业带来公平有序的版权环境,也为文化创意从业者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信心来源。

  随着音乐产业迈入AI驱动、平台多元、全球传播的新时代,版权治理的重心也将从“管控”转向“赋能”,从“清查”走向“共治”。唯有不断进化的治理工具、更智能的技术手段、更人本的权利观念,方能守护创作的初心,激发文化活力。

  “剑网”之剑,所向披靡,其锋芒不应仅止于网络空间,更应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创作者和参与者的心灵深处,成为维系文化繁荣的隐性护盾。未来20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