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冯杰:听太行山风声 写红旗渠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冯杰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一窗晚雪》《布鞋上的海》等,儿童诗集《在西瓜里跳舞》《宝石蜜城》《一朵花就是一座果园》等,儿童小说集《石头的歌唱》《飞翔的恐龙蛋》《冬天里的童话》等。
由李东华主编的“我的美丽乡村丛书”中的《石头的歌唱》,是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书由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创作、大象出版社出版。在冯杰看来,这本儿童小说算是为大象出版社“量身定制”的一本“小盆景”。
置身山中感受真挚情感
两年前的初春,冯杰和民俗学者孟宪明一道,在大象出版社同仁们的陪同下,到太行山林州红旗渠调研。“那时新年刚过,春寒料峭,我置身太行山中,感觉焕然一新。”冯杰回忆道,在林州的几天里,他们马不停蹄,除了见到红旗渠实地、红旗渠纪念馆,还见到了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伴随太行山上的风声,听到许多前所未闻的大山里的故事。”
冯杰是豫北人,对红旗渠并不陌生,在豫北南太行,他属于一位一直在写“北中原”的作家。“林县人民因缺水修建红旗渠的故事我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上学后在课本里也读到过,后来多次来红旗渠参观、旅游。”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冯杰坦言,“红旗渠工程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代许多行动也许都不可思议,在孩子们看来,当年的红旗渠故事更像是一个老人讲述的遥远的梦。”
红旗渠总长度1500公里,它给林州带来的不仅是甘甜的渠水,还带来渠水之外的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谈及红旗渠,冯杰尤为动容。
采风时,冯杰一行经常见到当年县委书记、县长的后人们。当年县委书记的儿子杨志勇对他们讲了修渠时的许多往事,他说在60多年前修渠的那些日子里,自己几乎没有见过父亲,都在工地上。自己想喝一碗“好面糊”,还得在妈妈面前假装生病,但使用几次就不灵了,每天饿得只好去“抠墙皮”吃。冯杰问:“啥是‘抠墙皮’?”回复说:“就是吃墙缝里面带咸味的干苔藓。”冯杰从听到的这个细节里,感受到林县人民修渠的执着,又延伸到当时那个年代官民干群之间的情感。
笨方法垒就“文字的盆景”
对于河南作家冯杰而言,几十年来,有几个固定的题材一直都在反复挖掘、打磨,不断衍生出来影视、戏曲。红旗渠题材算是其中之一,在冯杰眼中,红旗渠题材犹如一块“太行山岩”。如何将这座精神矿脉锻造成新时代的钢锭,是摆在“文字工匠”面前的锻造课题。
在小说《石头的歌唱》的具体写作里,冯杰首先做到的是“躲避”。“尽量不去写那些被人多次写过的。”冯杰从一种“红旗渠微观史”进入,从一个孩子的童年视角开始,重新书写红旗渠。
《石头的歌唱》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寻找当年的工具器物,是在今天寻找过去,孩子寻找老年,早晨寻找黄昏。“情节表面上是一个寻找一个旧器物,在当下去寻找消失的故事,要是从象征上而言,这未尝不是去寻找我们曾经遗忘或者丢失的某一些东西。”冯杰说。
冯杰在书中,尽量有距离地去远离红旗渠本身的那些熟悉的故事。他认为,过往的故事只能作为背景铺陈,主要还是要书写今天,书写昔日渠水流到尽头的那些人和事。
在《石头的歌唱》这部书里,冯杰倾向于除了给孩子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有符合儿童时代的特征,要有童趣、童味,增长常识,熟悉乡土这些主题之外的元素,更要有主笔之外的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这是冯杰在创作这部儿童小说过程时的心得。他也表示,在当下这个已经进入可以AI写作的时代,自己还是用笨办法来搬就太行山的石头,来垒就了一座“文字的盆景”。
“我想到大画家毕加索晚年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一生都在学习孩子们的绘画。”冯杰认为,儿童文学作家也需要用一生向孩子们去学习,儿童文学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也是用脚走出来的。能去感受红旗渠的水声,能去听太行山的风声,这比面壁显得要更生动。“《石头的歌唱》这本小书算是我交上的一本‘作业’。”冯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