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用真情文字触达读者内心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陈行甲 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公益项目。现为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圳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等作品。


  “你好,我是陈行甲。”电话那头传来的男声,不疾不徐。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明采访来意时,他笑着说:“这两天时间都被占满了。”但很快补上一句, “别急,我到时候抽出时间来完成采访。”依旧是那个有温暖态度的人。这个态度,在他的作品《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中体现得尤为清晰——既温柔地看待人心,也坚硬地剖析现实。


  转弯,与世界建立全新连接


  “我确实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弯’,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我内心的一杆秤——良知。”从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到深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的人生几度转身,也都由内心驱动。

  这份自觉,贯穿于他的文字中。《在峡江的转弯处》不是讲胜利者如何一步步攀上高峰的荣耀日记,而是一个“身上插满箭”的人,用写作一点点治愈的过程。他在书里揭开旧伤,只为证明“伤口是可以愈合的”,这是一种希望的传递。

  “对我来说,所有‘转弯’的抉择逻辑其实很简单:听从良知的召唤,守住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根本。”他说。他将这本书视作一份个人史的切片,也是一份交代,向过往的自己郑重道别。

  因此《在峡江的转弯处》的写作对于陈行甲来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清晰地令他知道为什么出发。“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尝试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全新连接的开始,是纯粹基于行动、思想和情感的连接。所以,它不是终点,而是我人生下半场起跑的前几步。”


  遇见,因真实而得到回响


  “这位老哥,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这是陈行甲在《在峡江的转弯处》新书分享会上,将亲笔签名的书递到读者刘诗利手中时说出的那句话。旁人或许觉得这只是场面话,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从灵魂深处长久呼唤而来的回响。

  59岁的刘诗利,来自河南濮阳,初中毕业,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后来因家庭负担辞职下田,又辗转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他住在北京马驹桥附近的小旅馆,空闲时爱去书店看书。那天,他只是像往常一样进了书店,没想到走进了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现场,也走进了一个写作者最柔软的内心。

  “遇到刘诗利大哥,是我写完这本书后,生活给我最好的礼物。”陈行甲的这番话,源自刘诗利以最质朴的方式,回答了一个一直在陈行甲心中盘旋的问题:他的努力,他的坚持,究竟有没有抵达该抵达的地方?

  “我来自草根,这么多年我努力的初衷,是为那些沉默、辛劳的大多数而服务的。刘诗利大哥就是他们最生动的缩影。他是一个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普通人,却会在劳作的间隙读我的文字,这是我的书写生涯中得到的最高褒奖。”陈行甲说。

  “唯有真实,才有力量。”陈行甲说。他不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讲述经验,也没有在书中修饰自我形象,而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让读者靠近事件的脉搏,听见那时的呼吸与心跳。

  因此当刘诗利站在陈行甲面前,用淳朴敦厚的声音说出他的故事时,陈行甲感受到的不是见到粉丝的激动,而是一种“回响”:他的文字穿过了壁垒,抵达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刘诗利大哥看着我的眼神,比任何荣誉证书、任何赞誉都更具分量。他确认了我的写作不是孤芳自赏,我的坚持不是一场空洞的表演。刘诗利大哥的认可,让我写作的目的得到了坚实、温暖的印证。”


  写作,一座传递温度的桥梁


  写作后,陈行甲对于阅读的感受也有了变化。他坦言过去自己像很多读书人一样,可能在潜意识里觉得,阅读和写作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事,其价值在于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精妙。但接触到更多普通读者后,陈行甲彻底改变了看法。“我意识到,写作者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是成为一座‘桥梁’,一座弥合信息鸿沟、传递社会温度的桥梁。我们的笔,应该伸向更广阔的土地和更默默无闻的人群。”

  由此,陈行甲对文学价值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筑造审美和思想的象牙塔,更在于它连接和赋能的社会功能。

  “一部好的作品,能让一个在工地打拼的农民工感受到尊严和理解,能让一个身处困境的母亲找到力量和共鸣。当文学能够实现这种跨越不同群体的共情时,它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陈行甲如是说。

  陈行甲如今投身公益,这也是他探索“智能向善”的动力之一。要让知识与阅读真正走进“刘诗利们”的生活,他认为关键在于两点:“真诚的内容”和“创新的桥梁”。

  首先,内容必须是真诚的,要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温度。“刘诗利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他们能轻易分辨出什么是无病呻吟、什么是真情实感。他们需要的是能与他们自身经历产生共鸣的故事,是能给他们带去力量和慰藉的真诚表达。所以,写作者必须敢于“用生命写作”,把自己的血肉和情感揉进文字里,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可亲近的。

  “其次,我们需要搭建更多创新的‘桥梁’。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刘诗利们’来说,我们不能只期望他们‘走向’知识,知识更应该主动‘走向’他们。”陈行甲深知,像刘诗利这样默默劳作却渴望知识的人,正是他长期写作和公益实践最希望抵达的对象。当写作不再停留于书页之间,而是真正走进了一个人的生命,这份连接便有了意义。对此陈行甲表示,在今天,更重要的是利用科技的力量为知识插上翅膀,比如通过有声书、短视频、公益直播,甚至是AI,让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