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中描绘真挚人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七月第一批西瓜船从酒厂码头那里密集的船只中冲出来的时候,就有眼尖嘴馋的孩子从临河的窗子里看见了,跺着脚对大人喊,西瓜船来了,快去买西瓜!
——摘自《西瓜船》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苏童无疑是一位短篇小说圣手。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言,“苏童的短篇小说更为优良地体现了虚构的特质”,“虚构是偏离,甚至独立于生活常态之外而存在,它比现实生活更有可能自圆其说、自成一体”,“当我们处在局部,面临的生活往往是平淡乏味,没头没尾,而虚构却是自由和自主的,它能够重建生活的状态”。
苏童很早就有意识地建构了属于他的两个经典的虚构文学世界——香椿树街和枫杨树村。《西瓜船》(浙江人民出版社)中收录的17篇小说,有一半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两个地方,其中的小说人物,如绍兴奶奶、王德基等人,都曾在不同的短篇小说中出场,这些人物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两个虚构的小说世界。
苏童的短篇小说总是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他举重若轻,将那些原本沉重的主题,写得轻盈而诗意。《西瓜船》就是最能代表苏童此种风格的一篇。小说讲述三段故事,氛围逐渐沉寂下来,最终达到了结尾苍凉又肃穆的效果。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亦是如此,小说同样有着沉重的主题——现代化与原乡故土的矛盾。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年迈的老人想要入土为安,在两个纯真的孩子的帮助下,达成了他最后的心愿——乘白鹤而去。
在这个以日常生活为蓝本的虚构世界当中,苏童又格外擅长为普通人增加一些超越性的“痴念”。比如《西瓜船》中,福三母亲拼了命也要把西瓜船摇回去。在小说当中,这些“痴念”在旁人看来是不寻常甚至可笑的,但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却又如此顺理成章。苏童让这些人物与更乏味、更固化的生活产生碰撞,碰撞出了真切的悲喜和丰富的情绪。
除此之外,苏童还是擅于且精于描写女性生活的男性作家。《茨菰》《桥上的疯妈妈》和《五月回家》等短篇小说,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作为“客体”的生活状态作出了精巧细致的描绘,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茨菰》即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它写的是一个乡村女性在各方“帮助”之下,企图逃离嫁给羊角风男人的命运,逃离原生家庭的故事。虽然主线是一个如此凄凉的故事,但是苏童有滋有味地描绘出了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女性之间的情谊。
从可读性来说,苏童的短篇向来是生动的。他或是用说书的口吻,或是用小孩的视角,将发生在街道和村中的故事,在读者眼前一一展开。这些故事往往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苏童总能饶有趣味地将这些小事反复咂摸,精准地描绘出普通人的人情和人性,仿佛经他的手一挥,任何不起眼的人物都有故事可讲,任何琐碎的物件都值得留恋。
能够发掘普通人最真挚的情感和人性,这也正是苏童的短篇小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