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给抗战题材微短剧套上历史真实的缰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4
当我们用微短剧这种新大众文艺形式讲述抗战故事时,应该记住:最珍贵的创作资源不在编剧的脑洞里,而在档案馆的史料中;最动人的情节设计不在特效团队的电脑上,而在革命先辈的生命轨迹里。
7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杜绝抗战题材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7月21日“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
当前微短剧市场出现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异化上。某些作品刻意强化“极强人设”,让主角拥有超越时代的技能装备;有的滥用“时空穿越”设定,将残酷战争简化为打怪升级的游戏叙事;更不乏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呈现“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荒诞对比。这些创作不仅抽空了真实战场上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悲壮精神,也消解了全民抗战的历史深度。当年轻观众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飞檐走壁”的抗日奇侠时,他们如何理解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布局?如何认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历史题材创作的本质是集体记忆的建构工程。微短剧虽然时长短、节奏快,但绝不能因此降低历史真实性这一标准。那些让抗日战士施展武侠绝技的桥段,本质上是对历史认知的“去社会化”处理。当一部作品用美颜滤镜修饰历史照片时,过度的艺术加工终将模糊历史的真实轮廓。我们不应忘记,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是用简陋的步枪对抗机械化部队;在百团大战里,游击队员是以血肉之躯破坏日寇交通线。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远胜于任何虚构的视觉奇观。
国家广电总局此次《提示》提出的“三个避免”和“两个摒弃”,为微短剧创作设立了历史逻辑的锚点。要求避免现代技术手段粗暴嫁接历史场景,实质是维护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真实性;强调杜绝“超人化”设定,则是守护革命英雄作为普通人的崇高性——正是那些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做出不平凡选择,才更彰显民族精神的伟大。这些规范并非束缚创作自由,而是引导创作者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就像《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就义时脚镣的金属声、李大钊《青春》手稿的墨迹,真实的力量永远最能直击心灵。
在媒介形态剧变的今天,抗战题材创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微短剧的流行说明,年青一代并非抗拒主旋律,而是渴望更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但形式创新不能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艺术想象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上。优秀的抗战题材微短剧应当像一面棱镜,既能折射宏大历史的全景,又能聚焦个体命运的微光。当创作者怀着敬畏之心还原历史现场时,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勇气、牺牲与信念,自会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观众。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回望,抗战记忆的传承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警示后人珍视和平的教科书,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当我们用微短剧这种新大众文艺形式讲述抗战故事时,应该记住:最珍贵的创作资源不在编剧的脑洞里,而在档案馆的史料中;最动人的情节设计不在特效团队的电脑上,而在革命先辈的生命轨迹里。只有给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套上历史真实的缰绳,才能让80年前的烽火,持续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