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
小鹌鹑也能折射大历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绝非易事,倘若仅有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很难让今人真切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倘若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循着蛛丝马迹深入挖掘,或许能给人意外的收获。冷玥的新著《鹑之奔奔——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透过小小的鹌鹑,让我们对古代的动物文化和古人的休闲生活多了一分了解。
前人从学科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动物学的探讨不少,但对文人、批评、赏玩派文献中的生物学信息关注相对不足。这需要在借鉴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的同时,以科学史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并与传统科学史领域中的文献相综合,将其纳入整体性生物学史之中。冷玥的著作以古人对鹌鹑的考察、利用为案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堪称很好的尝试。
鹌鹑是中国常见的鸟类,书中
不但考察了古人对鹌鹑种
类、习性、驯养、突变类型、饲育技巧、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而且着重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人们对鹌鹑认识的变化及驯养方法的特点等,以期发掘中国古人对动物认识的变化和驯养模式的一些特点。鹌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斗鹌鹑是一种比较有中国特色且从古流传至今的动物戏斗活动,著者对这种活动作了系统考察,包括其流行的原因、方法的演变、谱录的流传和历代的评价等。
在本书的上篇,著者详细考证历代对《诗经》中“鹑之奔奔”等有关内容的解释,从而讨论士人对鹌鹑的认识;继而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挖掘,考证斗鹑这一休闲活动的发展历程和操作细节;接下来聚焦鹌鹑专谱,分析其版本流传的关系;而后分别从诗歌等文学作品、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农书和本草等几类文献的分析入手,讨论斗鹑活动之外的鹌鹑意象,使得读者可以对鹌鹑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能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倘若在今天已经消失,那么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就会显得有些疏远,读者还会萌生“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吗”的疑问。斗鹑不是仅存在于故纸堆中的事物,而是至今仍然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乡村的休闲活动。历史因亲历而鲜活。本书作者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走进斗鹑活动盛行的乡村,亲身参与斗鹑比赛,并虚心向行家请教,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与历史文献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正是有了田野调查的有力补充,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何为鹌鹑的三停与二十六部位,比赛前的得鹑、洗把、微调、饲养、调把、试嘴等环节是如何操作的,比赛中的“十八巧斗”又具体是何种形态。
通过融汇多种研究方法,著者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对于戏斗动物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动物完全还原到了自然物的状态,而非只是文学或艺术意象的表达,也不仅仅是作为家禽或药材进行实用性的描述,因此,这种研究具有了一般生物学的属性。不过,古人的这种研究也有历史的局限,终究还是主要依托于斗鹑这种活动而存在的,而且其中也夹杂着伦理道德的成分,甚至还有“化生思想”等今天看来并不可取的内容,本书著者对此也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尽管如此,相关的研究仍然体现了古人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一些思考。
本书的下篇收录了6种明清时期的鹌鹑谱,包括一些少见而内容丰富的抄本。这是对与鹌鹑有关史料的初步整理,也为学者开展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善莫大焉。此外,本书配有数张彩色插图,其中既有与鹌鹑有关的古代艺术作品,也有斗鹑活动的照片实录,因此可以说图文并茂,兼具较高的可读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