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悲歌》

暗夜惊涛中的生命方舟

作者:率雨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1942年10月,舟山东极岛海域,载有千余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不幸遭鱼雷击中沉没。事故发生后,日军不仅拒绝展开救援,更在船体沉没前封锁舱口,致使大量战俘被困舱内。当部分战俘奋力脱困落水后,日军为掩盖罪行,竟用机枪扫射水面,企图将他们悉数杀害。生死存亡之际,东极岛渔民不顾自身安危,毅然驾着小舢板展开生死救援。渔民的壮举最终迫使日军停止了杀戮,成功救起380多名战俘。

  《里斯本丸悲歌》(浙江教育出版社)以尘封的“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为背景创作而成。作者通过深入东极岛采风、搜集史料、走访亲历者后代等方式,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挖掘,巧妙融合严谨的历史考证与动人的文学叙事,生动还原了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小说叙事匠心独运,采用多线并行结构:东极岛青年渔民林海生与沈青梅的爱情因台风引发的误会撕裂,渔村的平静被世代宿怨打破;回溯香港沦陷时期,英军中尉威廉斯·彼得与爱人陈阿蕾因战火被迫分离;聚焦“里斯本丸”号的黑暗底舱,战俘们在窒息环境中酝酿自救。三条线索在沉船救援时刻交汇,东极岛渔民的小船不仅拯救了380多名异国战俘的生命,也弥合了林家与沈家的世代裂痕,重燃了林沈二人的爱情火苗,人性的光辉在跨越国界的救援与个体救赎中熠熠生辉。

  作品对东极岛渔民的刻画深刻饱满,深深植根于舟山海洋文化土壤。文中巧妙融入的渔谚、海洋禁忌,沈青梅女扮男装挑战古训的坚韧品格,庙子湖岛“财伯公”雕像所象征的仁勇大爱,都在渔民冲向“里斯本丸”号的瞬间得到炽烈投射。面对日军刺刀威胁,渔民们以血肉之躯死守战俘秘密的壮举,将源于乡土渔猎文明的朴素良知,升华为对抗战争暴虐的无畏勇气。这些细节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质感,更凸显了渔民“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核。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作为二战历史中一道刻骨铭心的黑暗与光明的分水岭,恰是《里斯本丸悲歌》这部作品剖析战争语境下人性两极的核心叙事载体。日军封锁舱口、射杀落水战俘的暴行,直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与军国主义反人类罪行的狰狞面目;而东极岛渔民驾着简陋舢板,冒着日军枪林弹雨救援异国战俘的壮举,则绽放出超越种族国界的人性至善光芒,昭示着极端压迫下人性良知迸发的不屈力量。这种文明与野蛮的终极交锋,构成了作品最具震撼力的叙事篇章——渔民的义举既是对生命尊严的崇高礼赞,更是平凡个体在历史洪流中铸就的守望相助、珍视生命的精神丰碑。

  《里斯本丸悲歌》无疑是对英勇渔民及所有反法西斯英雄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当下世界的深切呼唤:战争的伤痕或可被时光冲淡,但至暗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永远历久弥新。东极岛渔民以生命书写的人道主义答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沉而有力的历史佐证——那种跨越国界的悲悯情怀与无畏勇气,正是承载人类文明方舟穿越任何惊涛骇浪的“不沉之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