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孙子学史》
贯通古今的学术深耕与智慧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孙子》作为中华文明的思想瑰宝,以光耀千古的6000 言创建了中国兵学的奠基元素,在多领域影响深远。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宏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和鲜明的现实关怀,首次系统梳理了2000余年孙子学发展的完整脉络,从而深入挖掘孙子学的谋略智慧和人文价值。这部丛书不仅填补了学术史的空白,更以“史”为镜,为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邃的历史参照。
《中国孙子学史》以“通史”思维重构学术版图,全书将孙子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先秦至东汉末年是孙子学的发轫期,东汉末年至北宋后期是孙子学的拓展期,北宋后期至清前期是孙子学的深化期,晚清以来是孙子学的嬗变期。每个时期有关《孙子》研究的演进轨迹和嬗递规律,以及产生的一切相关研究成果等都纳入《中国孙子学史》的考察范围,并以时间为经,以学派、人物、著作为纬,将散见于各朝代的学术碎片编织为有机整体。这种“大历史观”的书写,使读者得以窥见《孙子》如何从一部兵书演化为承载中华战略智慧的“超文本”。
作者团队对传世文献进行了地毯式爬梳,对历代孙子学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尤其注重从校勘、版本、注释、目录等层面揭示《孙子》文本形成、流传与演变的历史轨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历代孙子学相关成果的作者年代、数量、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影响孙子学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历代重要典籍和人物阐释,对比分析孙子思想理论阐释的不同内容,揭示其实践应用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每一时期孙子学发展的创新成就,等等。这种以文献学为根基,多种研究方法交织的形式,使得作品犹如一个学术棱镜,多重视角、全方位折射出古老兵学智慧焕发的现代光辉。
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贯通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在文明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双重维度中加快建构中国自
主知识体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孙子学史》正是这样一部从历史走向现实的著作,它从宏观的角度,把《孙子》与战争实践联系起来,给出相互关联又可资借鉴当今的历史解释。正如梁启超先生云:“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因此,“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正是时代赋予《孙子》研究的使命。
六卷本《中国孙子学史》以恢宏的学术视野,完成了对孙子学的“重构”,它不仅是一部回归历史纵深、深耕文献土壤、激活思想对话的严谨学术力作,更是一部中华文明战略智慧的演化史,也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注入了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