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河南抗战史》

血色中原铸丰碑

作者:韦金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由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写的《简明河南抗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充分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执戈御侮的壮志和情怀、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坚守河山的牺牲和悲壮、收复失地的英勇和豪情。

  河南作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战略枢纽,既是日军侵华目标的“心脏地带”,又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浪潮,到花园口决堤引发的惨烈转折;从中原局在竹沟的星火燎原,到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红旗漫卷,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抗战记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简明河南抗战史》的出版承载了特殊的使命。一是作品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二是通过挖掘抗战史料,构建起区域抗战史的立体叙事体系;三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史为鉴,鉴往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翻开书页,本书最鲜明的特色是“全”与“深”的统一。所谓“全”,在于时间轴的完整覆盖——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河南民众的自发抗争,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现了14年河南抗战图景;空间维度的全面铺陈——从豫北太行山区的敌后游击战,到豫南大别山区的国共合作,再到豫西伏牛山区的根据地建设,将全省抗战烽火纳入统一叙事。

  所谓“深”,在于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把握。书中以大量原始档案为支撑,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抗战中的核心作用:从1937年中共河南工委成立后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进驻竹沟后“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从彭雪枫在竹沟亲自讲《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培养干部,到陈少敏在鄂豫边区推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每一处关键节点都印证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逻辑。同时,书中不回避历史复杂性:既写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如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也写其消极避战导致的战略被动(如花园口决堤的教训);既写敌后根据地的艰苦卓绝,也写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暗流涌动,这种“立体叙事”让历史更接近真实。

  穿越烽火硝烟,今天,伟大抗战精神发出时代回响,精神传承永不褪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历史记录本身。它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当青少年读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以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中原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故事时,便更能体会“家国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汇于血脉里的民族基因。

  《简明河南抗战史》的出版既是对河南抗战英烈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和精神传承。它告诉我们:河南的抗战史,是中国抗战史的激越华章;中原儿女的抗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唯有铭记,方能传承;唯有传承,方能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