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
集结烽火硝烟中的文艺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创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文化实践,与延安文艺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艺的“双峰”。“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河北教育出版社)历经多年的艰苦整理、编选、录入、校订、出版工作,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不仅是一部战火中文艺瑰宝的系统集结,更是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规模宏大,共5个系列57卷,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歌曲、版画等文艺作品,并系统梳理当时文艺实践的发生、发展、传播,以及社会各界文艺活动的各类消息和报道,同时选编了大量河北红色文艺作品作为补充,完整地勾勒出这些创作于战火之中的文艺作品的原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处各方力量激烈博弈的前沿,这种特殊政治、军事、文化、地理环境中产生的革命文艺,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性实践价值和文化创新意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晋察冀边区燕赵诗社于1943年1月15日在阜平县成立,成仿吾、刘仁、田间、沙可夫等著名诗人、学者踊跃参加。我们从1943年2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可以找到《燕赵诗社成立经过》一文,对诗社“以燕赵之诗歌,做三军之鼓角”的缘起进行说明:“古来燕赵,豪杰所聚。慷慨壮歌,千秋景慕。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困难犹殷。有志之士,奋起如云……”这篇文章文体庄重,文采斐然,至今读来仍激荡人心——这样的文艺力量,曾有力激发边区军民的爱国斗志与抗敌斗志。
更动人的是这些文艺作品的“人民底色”。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既响应了伟大的民族抗战对文学艺术提出的时代要求,亦充分兼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欣赏水平,真实地反映了华北人民火热的战斗与生产生活。很多作者本身就是农民、战士或基层工作者,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熟悉的人和事,通过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歌曲、绘画、舞蹈等文艺样式记录下来,语言通俗平实,富有生活气息。比如在剧本《王大妈参选》中,王大妈有段快板是这样的:“这年头,大改变,奇奇怪怪都出现;自从来了八路军,生活倒是改了善。就是年轻的儿媳妇太捣蛋,不是参加妇联会,就是参加识字班;整天拿个识字本嘟嘟把字念……”语言原汁原味,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就像新闻工作者穆青所说,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刻透出鲜味来。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首次将华北根据地文艺作为独立研究对象,重新界定其概念、机制与实践价值,为读者和学界提供了一份晋察冀文艺研究最基本的历史文献,规模宏大,资料全面。全书体例科学、脉络分明、史料翔实、文字规范。这部大型革命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革命文艺史、红色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区域文艺研究空白,必将对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艺研究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