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

在故事中获得精神滋养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8

  小读者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读到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更关乎童年时对生命的理解。纵观2025年上半年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它们正日益回归儿童视角、回应时代命题,从家国情怀到生命哲思,从文化传承到成长塑造,创作者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少年儿童构建出一片温暖、厚重、灵动的文学天地。这些作品或以奇幻为径,探寻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或以现实为基,书写成长与信念的历程;或以地域为魂,传承文化与乡土精神,让文学成为儿童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坚定信仰 接续奋斗

  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文学,始终承担着记录社会现实、塑造少年人格的功能。杨志军的《拉萨的美驼与骏马》,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通过两位藏族少年护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森林的过程,展现了青藏高原上的信仰与坚守。杰布骑着美驼平措,带着兔狲阿永,从拉萨出发踏上前往昆仑山野生动物保护站的旅途;宇妥则骑着骏马格列,带着小藏酋猴罗布,走向金沙江中转站。

  两位少年沿着祖辈们曾经建设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跋涉前行,在高海拔牧区的艰苦环境中聆听祖父、曾祖父的奋斗故事,理解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这部作品以少年与祖辈精神的接力为主线,不仅描绘了一场物理意义上的长途行走,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回归与接续。少年们在自然中学会敬畏,在历史中体悟韧性,最终坚定了承担使命、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

  《男孩长大》则是一部立足现实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刘立宪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英雄事迹,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了自我方向。他喜欢画画,喜欢出黑板报,这一特长最终成为他走向梦想的桥梁。小说围绕出黑板报这一具体情节展开,通过他的坚持、努力与思考,展现出兴趣如何转化为优势,最终引领他朝着军营梦想前进。

  《男孩长大》延续了刘海栖的幽默风格与富有张力的语言,人物鲜活生动,如王小东、易凡凡、胡宝根等形象的塑造,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性与亲切感。在成长这个永恒主题之下,作品展现出一种质朴而昂扬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明白:兴趣、坚持与信念的结合,就是他们迈向人生更高阶段的真正力量。

  守望传统 照见未来

  在关注个体成长的同时,一些文学作品将目光投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精神家园的寻根之旅。《萤火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童谣”为线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讲述一位老人和一个女孩的传承故事。作品结构匠心独运,人物生动饱满,情感丰沛真挚,通过代际对话展开关于“故乡、记忆、文化”的深层探讨。

  作品中既有对时代变迁的细腻呈现,也有对人文情感的深度表达,将客家风情、地域特色、文化守正创新融为一体。在女孩追寻精神故乡的过程中,文化的根不断生长并向上延展,体现出文学对传统的保护力量与时代的共鸣意识。温燕霞将文学、哲学等命题融入轻盈的语言之中,表现出儿童文学在守望传统、照见未来方面的探索。

  “万物有信书系”则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作家鲍尔吉·原野用书信体架构起一个童趣横生又哲思深邃的奇幻王国。在这个世界里,万物皆可书写与思考:云雀、斑啄木鸟、金雕、黑桦树、睡莲,甚至沙粒、雨水、黏豆包、笊篱,都是信件的主角。他们在信中诉说生活,在思想中吟唱草原的灵魂。蒙古栎树在信中称赞车辙如蒙古族长调落地,金雕说它见过格萨尔王,笊篱给黏豆包讲述家族美食的传承……语言如长调般悠远,草原气息扑面而来。

  通过这些拟人化角色与富有节奏的语言,书写草原的风俗、物象、审美与精神,使民族文化以活泼灵动的方式进入孩子的内心,也让他们在与万物的交流中懂得爱与尊重的意义。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孩子懂得“自然有灵、文化有根”。

  体悟自然 追问生命

  幻想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以奇异的构想和丰富的象征,为少年儿童提供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李东华的《重返白垩纪》,是一部感悟生命与爱的长篇幻想小说,讲述了小男孩星浩在辽西大地展开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白垩纪之旅。这片被誉为“古生物化石宝库”的土地,因一只小盗龙的突然造访而揭开奇遇的序幕。星浩怀着对古生物的热爱,渴望探寻恐龙消失的踪迹,在郝园长、夏宁老师和小盗龙的陪伴下,他一次次穿越险境、化解危机。

  小说以“巨兽变飞鸟”为象征线索,通过跨越物种的情感联结与并肩作战的情节设计,将蜕变与成长融于冒险之中。在这片孕育了红山文化的辽西大地上,远古生命的印记不断唤起星浩内心的勇气与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成长困惑与内心迷茫时,获得来自生命演化本身的启示与力量。

  张炜的《狐狸,半蹲半走》,则将童年记忆、自然哲思与成长叙事有机交融。故事发生在渤海湾畔的林野小屋,主人公以黄鼬、花猫为伴,在大海边、星空下展开一段自然探险之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摹自然万物的静谧与神秘,以外祖母讲述的传说串联起人与自然的联结,传递出一种深层次的时间感与生命意识。“看狐狸半蹲半走”成为儿童对自然最初的观测方式,也象征着孩童视角中世界的陌生与新鲜。

  这类以幻想与自然结合的作品,不仅拓展了儿童文学的表达空间,更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追问生命意义、理解自然法则的种子,在故事的引导下获得关于对生命、自然的深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