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州市荔湾区:
“版权+”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7
胡开忠(左)和邓尧在现场展开深度对话。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 供图
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该区拥有历史文化街区14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7名。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致力于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打造了广州首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街区永庆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路径,促进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出新活力。
7月7日,在广州市版权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永庆坊·名家访谈”系列活动(第十五期)在广州珠江钢琴创梦园举办。现场吸引了众多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校师生、版权相关行业从业者及市民参与。
版权应成为“助推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以“民间文艺版权:引擎驱动文化创意赋能老城新活力”为主题,邀请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胡开忠担任主讲嘉宾,从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切入,讲述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及应用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胡开忠从政策机制、司法实践、产业发展等多维度,深入剖析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现状与未来。他结合广州市荔湾区入选2024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的契机,提出“保护是基础,活化是关键”的核心发展观点,强调版权制度应成为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的“助推器”,而非束缚创新的“枷锁”。
很多人都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艺有何区别?胡开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源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它是承载人类过去记忆与创作实践的精神表达,通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比如民间文艺、人类语言、中草药等传统知识、古代遗迹、民俗节日仪式等,这些都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类记忆。
何谓民间文艺?胡开忠提到,民间文艺是由居住在一定地域的土著群体集体创作、世代相传、不断变化,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民俗。“总体而言,民间文艺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要小。”胡开忠说,尤其是民间文艺在表现形式上类似作品,由此延伸“民间文艺作品”的概念。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四类,一是口头形式作品;二是通过音乐形式反映的作品;三是通过动作表现的作品,如舞蹈等;四是通过有形形式反映的作品,如荔湾区均有涉及的粤剧、粤曲、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等,都能体现与传统文化相关。
胡开忠介绍:“民间文艺版权保护需要构建‘法律+政策+市场’的联动闭环,通过明确权利主体、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让民间文艺的创作者真正从创作中获益,从而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
双重路径筑牢维权屏障
“对民间文艺作品开展版权保护工作,首先要厘清古老的民间文艺作品和延伸性的民间文艺作品,以及它们与现代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胡开忠表示,《著作权法》适用于私法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适用于公法范畴。对民间文艺作品进行版权保护,除了要与《著作权法》相协调,也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协调,相互配合。
“民间文艺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应用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基于古老的民间文艺作品创作而来。”胡开忠以《乌苏里船歌》案件为例,提醒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如果是以古老的民间文艺作品为内容源头,一定要清晰标明其来源和名称。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沿用数代前辈流传的样式,何以界定样式使用的合法性?胡开忠表示,比如鱼灯、风筝等样式作品已经是长时间使用且被公开使用的,按照知识产权法律的相关原则,这些作品可以算是公有领域。
“但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不等于个人可以肆意占为己有。”胡开忠特别提到,如果利用公有领域作品登记为个人版权,这是不恰当的做法;如果注册为个人商标,并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该商标会被撤销。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文化遗产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主任邓尧则从实务角度,分享了一些民间文艺版权侵权的典型案例,现场解析民间文艺版权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独创性认定、权利主体界定等难题。他呼吁:“民间文艺的传承离不开法律护航,需通过刑事与民事救济的双重路径,为传承人筑牢维权屏障。”
多方助力版权生态建设
现场,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聘请胡开忠担任“荔湾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顾问”,未来他将为荔湾区的区域版权保护与非遗传承提供专业指导。
“民间文艺作品保护有其复杂性、特殊性。”胡开忠表示,民间文艺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文艺作品,这些民间文艺作品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作品的权利主体、保护期限难以认定,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断发生变化;另一类是在古老的民间文艺作品基础上创作的延伸作品,以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基础创作的作品。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民间文艺作品,传承者、创作者、开发者、利用者、著作权权利持有者均须重视著作权。胡开忠提到,如果传承人在创作作品时,是在前辈积淀的民间文艺作品基础上加以创新,加入自己独立创作的部分,且创作具有一定艺术高度,这些作品的创新部分可以视为具有独创性。对于独立创作的部分,传承人可以进行作品登记,只有认定了版权,后续如果受到侵权,才有明确作品保护的依据。
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将“版权+阵地”模式融入民间文艺保护实践,积极通过各类阵地普及版权知识。在永庆坊和珠江钢琴创梦园分别设立区级版权服务和保护工作站,形成了版权为文化赋能的新格局。同时,通过融媒体传播的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版权文化传播平台,让民间文艺的版权保护和创新成果走进群众生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区以“版权+阵地”为双轮驱动,有效提升版权知识的基层普及度与大众认知水平。
作为荔湾区的文化品牌活动,“永庆坊·名家访谈”始终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此次活动通过版权视角,为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夯实荔湾作为“岭南文化核心区”的引领地位。胡开忠和邓尧现场展开深度对话及回答观众的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关键要素,共同探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列活动将继续邀请更多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就不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版权+民间文艺”推动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有机结合,通过版权保护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传承,使民间文艺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