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的攻与守:在变革中深度进化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时间:2025-07-16

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成为行业共识的今天,综艺节目不再只是娱乐消费的出口,而是价值表达、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播的多重载体。

近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网络综艺创作主题研讨会举办,研讨会以“‘综’观万象,‘艺’启未来”为主题,汇聚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网络视听平台代表及节目制作人代表,共同探讨网络综艺的发展路径,凝聚创新共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文化策源的首都视角,到技术赋能的未来命题,再到综艺人情绪价值的内在回应,一场面向大综艺与小综艺、横屏与竖屏、线上与线下的系统讨论,绘就当下中国综艺内容生产与生态演进的核心图谱。


  内容形态:从单一诉求到多维表达


面对媒介形态的不断演进与用户审美的持续更迭,中国综艺节目正从单一的娱乐诉求迈向多维度的价值表达,综艺行业的内容形态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系统性重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梳理了当下综艺内容演化的多条路径。他举例,北京正在通过文化类综艺的持续发力,构建起既有厚度又具活力的内容新高地。《闪耀吧!大运河》《登场了》系列节目不仅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也带动文化类综艺从讲知识向讲态度转变。“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如《圆桌派》《梅毅走天下·此心安处》等节目,通过知识与时事、人文与生活的融合,使‘真人秀’逐渐转化为‘真知秀’,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实现思维激活。”

虎鲸文娱集团优酷人文总经理王晓楠的观点印证了这一趋势。她强调,综艺创作的根本在于“注入生命”,即从创作者的亲历、调研、体悟出发,以真诚打动用户。“优酷通过长期耕耘《锵锵行天下》《登月·进行时》等人文节目,不断构建起具有稳定调性与精神质地的内容矩阵。”

内容形态的创新,也体现在叙事机制和表现手法的升级。冷凇提到,《种地吧》《岛屿少年》等节目融合了纪录片的质感与真人秀的情绪,强调“真诚”“真才”“真情”的表达路径。《种地吧》更是在3季演进中形成了从务实种地到乡村助农的系统布局,不仅完成节目形态上的内容进阶,更实现了线下项目的落地转化。“这类节目拓宽了综艺可叙述的空间,使其从记录日常走向塑造价值。”

屏幕形态的变化也在重塑内容表达的路径。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郑月指出,横屏综艺仍是叙事深度的主场,适合讲述复杂人物与沉浸情境;而竖屏则更像一个即时互动的“情绪超市”,适用于快速表达与即时情绪释放。在横竖共振的传播格局中,内容创作必须在场景设计与节奏控制上作出差异化应对,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屏时代用户的行为习惯。


  受众需求:从被动观看到自主选择


从审美变化到心态迁移,从话语形式到情感投射,当前用户正在以更复杂的视角参与综艺的消费过程。他们不再被热搜驱动,而更愿意为“真实表达”驻足。节目能否满足这种“真感受”的需求,正在成为衡量内容生命力与情绪穿透力的重要标尺。

在郑月看来,当代综艺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喂养”,而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他们的情绪需求从宏大叙事回落至个体体验,更愿意为能够共情、能治愈、能真实触达的内容买单。“这是一种典型的双向逻辑:一方面,用户在必需品上倾向消费降级;另一方面,在非必需品,尤其是情绪价值型消费上愿意消费升级。哪怕是一杯带有仪式感的咖啡,也可能比一部精致的长综艺更能满足他们的日常心理需求。”郑月说。

这一变化也直接影响到综艺节目消费逻辑的重构。郑月认为,观众想看到的节目往往具有反剧本、去包装、强共情的特点。她特别强调当下观众喜爱的三类内容:一是赛制中嵌套真实人性对抗的竞技型节目;二是生活细节中映射秩序松动的反常规内容;三是在表达中呈现真情实感的“非滤镜式”叙事。在这样的偏好引导下,“哭点真”“关系稳”成为衡量节目是否打动人的重要指标。

央视原主持人、自媒体创作者张越从主持实践和节目策划的角度,深入谈了“什么是观众真正愿意看的”。她认为,观众并不排斥深度内容,但前提是表达真诚、语言清晰、情绪真实。她曾在优酷《她的房间》节目中与农村女性刘小样对谈,呈现从未进过剧院、未见过大海的女性在秦皇岛阿那亚“见海听剧”后的生命感悟。在综艺里,刘小样说美好的东西给人能量,有了能量,自己更愿意回家种麦子。这种深度共鸣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看热闹’,是真正穿透观众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张越进一步指出,在自媒体环境下,用户的审美节奏与反馈周期都被大幅压缩,创作者需要用“快、稳、准、狠”的策略与用户建立即时连接,这不仅是表达节奏的改变,更是“受众心理结构”变化的倒影。“在这个结构中,‘共情’成为关键词——观众要么看到‘自己’,要么看到‘愿望中的自己’。”


生命周期:从短期效益到长期主义


当前,综艺行业要走出“流量疲劳”与“短期效益”的怪圈,唯有通过技术革新、线下延展和价值外溢的三位一体路径,实现从节目生命周期到产业链条的深度进化。

蓝天下传媒总裁章碧珍以《种地吧》为例提到,节目的3季内容完整诠释了一个综艺项目如何从线上IP成长为线下实体、从“镜头前的热搜”转化为“土地上的长效机制”。第一季节目关注认真做事的过程,第二季中十个勤天农业公司的成立开启了青年创业的真实尝试,而第三季则将目光转向偏远乡村,通过助农项目真正介入现实。“这种将节目影响力转化为现实成果的模式,正是‘综艺长期主义’的最佳范例。”章碧珍说。

王晓楠则从平台战略层面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逻辑。她指出,优酷在坚持人文综艺的13年中,始终秉持“做长期的事”的理念,这不仅带来了豆瓣8分以上的稳定口碑,也在招商维度形成了品牌安全感。近年来,从白酒、汽车到数码科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的品牌开始主动关注优酷人文内容,广告主从“追热度”转向“投价值”,正验证了长期主义的商业回报。

技术变革则是这一长期主义得以落地的底层支撑。郑月强调,AI早已不仅是“写剧本的工具”,而成为内容共创、情绪建模、场景生成、传播智能化的关键力量。无论是通过虚拟制作拓展节目时空边界,还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用户画像,新技术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重塑综艺产业的创作逻辑与产品形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也将AI发展归入“中国特色网络文艺新生态”的5个关键维度。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文化产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未来不仅将提升内容生成效率,还将在内容审核、舆情预判、用户匹配等方面实现全链条参与。“技术越发达,反而更需要创作者坚守正确方向,才能真正在大时代中把握大题材,在真善美中讲出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