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

商业化运营激活公益空间新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4

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定期开展的美育课堂颇受家长和孩子欢迎。 赵杰 供图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与实体业态竞争的当下,如何让公共文化空间焕发生机,让全民阅读战略真正扎根基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的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以其突破性的探索,提供了一个亮眼的答卷。

  2024年“五一”期间,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开始试运行。通过收集读者需求,完善服务模式,在打造望京国际会客厅上不断耕耘。运营一年来,这家“馆店结合”的图书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7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这家图书馆,通过对全民畅读品牌创始人赵杰的采访,挖掘其商业化运营赋能公共阅读,让文化空间既“叫好”又“叫座”的密码。


  从“知识搬运”到“内容创造”的转型


  记者走进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最先打破认知的是其对“书”的定义——这里的书不再是整齐码放的商品,而是散落于空间各处的“内容种子”。

  其选品与陈列坚持“不期而遇的美”:心理学书籍可能摆在咖啡区旁,诗歌集或许藏在绿植环绕的角落,商务人士关注的经济类著作则与职场主题沙龙区相邻。这种打破常规的布局,弱化“购书需求”,强化“阅读体验”——读者在漫步中偶然翻开一本书,可能就会被某个观点触动,进而开启一段知识探索之旅。

  这种“不期而遇”的陈列哲学,源于全民畅读品牌创始人赵杰对于阅读本质的重新思考:“我们是知识获取的平台,而非仅强调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书籍,而是能转化为生活能力的知识。

  在这里,基于书籍开发的场景化服务,构成了知识传播的核心链条——以《为自己出征》一书为蓝本设计的“脱盔甲”体验活动,让读者在互动中理解“突破自我伪装”的人生智慧;结合北岛等诗人的作品举办的“诗歌之夜”,不仅有诗歌朗诵,更延伸出写作培训课程;甚至连研学旅行都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联合1039交通广播、捷安特开展的环台湾岛骑行活动中,读者们沿途体验人文风情、美食文化,都是对书本内容的实景解读。

  为了让知识传播更具生命力,图书馆还启动了“知识达人孵化计划”。73岁的越野跑世界冠军“冲哥”就是其中的代表——赵杰不仅为他策划出书,记录其从普通干部到世界冠军的蜕变历程,还准备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放大其“年龄不是极限”的人生态度。

  目前,该计划已孵化10多位不同领域的达人,未来10年目标是挖掘1000个类似的故事,出版1000本书籍,让知识传播突破纸张的局限。

  与专业机构的联动,则为内容生产注入了专业力量。全民畅读与中央美院的合作将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美育课程。面向孩子的“色彩与自然”工作坊、面向成年人的“书法与情绪”沙龙、面向银发族的“传统纹样鉴赏”活动等,让高深艺术走下象牙塔,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让公益空间拥有“自我造血”能力


  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的前身,是一家依赖政府补贴的纯公益性质的社区图书馆,曾深陷运营成本高,服务内容单一的普遍困境。

  “完全靠政府买单的模式,既不可持续,也无法真正激活空间的价值。”赵杰的反思,推动了一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商业化”的探索。

  如今的小街图书馆,采用“馆店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公益属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一层的公共阅读区保留了公益底色——数千册图书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但与传统公益图书馆不同的是,公共区域的合理位置嵌入了文创产品展架、特色图书销售区,这些商业元素与阅读场景自然融合:读者看完一本摄影集,可能会对旁边展架上的相机配件产生兴趣;家长陪孩子读完科普书,或许会为孩子选购一套科学实验套装。这种“公益空间+商业触点”的设计,既不破坏阅读氛围,又能产生适度的商业收益。

  空间的分层运营,则让商业化反哺公益的逻辑更加清晰。8层的大型发布空间是商业化运营的核心载体——这里有可容纳数百人的场地,既承办企业发布会、行业论坛,也举办付费的知识沙龙、课程培训。

  “公共图书馆闭馆后,这些空间完全可以发挥商业价值。”赵杰介绍道,“用商业化的‘造血’来补贴公益服务的‘消耗’,才能让免费阅读空间长期、健康地存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支持为这种探索提供了重要助力。朝阳区望京街道为图书馆提供了场地等基础保障,同时鼓励其进行商业化创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在赵杰看来,真正的文化惠民,不是让公共空间“饿着肚子”坚持公益,而是通过合理的商业运营,让其拥有长久服务社会的能力。


  做好精准用户的深度服务


  “门店流量多但消费转化低”“少儿市场被盗版书籍冲击”“泛化服务难以留住用户”——这些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的困境,让小街图书馆早早放弃了“广撒网”的流量思维,转而聚焦“精准用户的深度服务”。

  通过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细化挖掘,小街图书馆构建起覆盖多圈层的服务体系,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触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发群体是全民畅读品牌近年重点服务的对象。针对这个被传统书店忽略的群体,小街图书馆策划了“跟着诗人去旅行”的研学项目,让这一群体在专业人士陪同下,一边游览名胜古迹,一边听诗词讲解。

  面向关注心理成长的群体,全民畅读打造的“阅心空间”堪称“温暖的心灵驿站”。赵杰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沙龙、工作坊等形式,让心理服务变得日常化。”一位读者坦言,“这里不用‘问诊’,聊聊书里的观点,就能慢慢想通很多事。”

  即便是商务人士、文艺青年等核心客群,小街图书馆的服务也拒绝“一刀切”。通过“用户标签化+内容标签化”的运营机制,精准匹配需求。这种“一书一服务”的链条,让每个用户都能感受到“被理解”的贴心。

  为了深化服务,小街图书馆还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私域流量池。通过社群运营,工作人员会记录用户的阅读偏好、参加过的活动,从而定制个性化内容。这种“线上触达+线下体验”的模式,让服务突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用户—内容—空间”的闭环。

  从选品陈列的“不期而遇”,到内容生产的“场景化延伸”,从公共服务的“商业反哺”,到用户服务的“精准深耕”,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的探索无疑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知识真正走进生活,让文化空间真正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