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IP资产构建是少儿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突破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4
主题出版已成为新时代出版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识,在童书领域也结出了累累硕果。然而,面对新时代的伟大召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共建出版新生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出好书”,更要思考如何让主题出版在童书领域扎得更深、传得更广、活得更久。我认为,儿童化开发是生命线,长效IP资产构建是突破口。
主题出版的核心价值毋庸置疑,但其抵达童心的路径必须经过精心的儿童化改造。这不是矮化主题,而是深化表达。我认为关键在于“三个贴近”和“两个转化”:贴近时代主题,更要贴近儿童生活与心灵,贴近儿童认知与审美;实现“主题性、文学性、儿童性”的有机交融,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
在儿童化基础上,我们要更进一步将优秀的主题出版项目,从单一的图书产品,培育成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长效IP资产。这是构建少儿出版新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打破“单本思维”,树立IP化运营理念。主题出版不应满足于出版一本好书、获得一个奖项。优秀的主题、人物、故事、形象,具有成为IP的巨大潜力。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具备IP意识,思考其延展性、辨识度和情感联结。例如,“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时代楷模》系列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人物IP属性;《中国力量》系列可以围绕不同领域的“重器”形成知识IP;“我的国家公园系列”则构建了生态保护主题的IP矩阵。
深耕内容,构建多层次、跨媒介IP矩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系列化开发:这是最基础的IP构建。围绕核心主题或人物,持续推出不同角度、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裁(文字书、图画书、漫画、桥梁书等)的作品,形成产品集群和品牌效应。如《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系列。
跨媒介叙事:积极向音频(有声书、广播剧)、视频(动画片、纪录片、短视频)、舞台剧、游戏、主题展览、研学活动、文创产品等领域拓展。让同一个IP在不同媒介平台上讲述故事,触达更广泛的人群,形成沉浸式体验。例如,《听!国宝在说话》纸书+广播剧的复合形式让国宝“活”起来,也让出版“破圈”,在广播剧类别摘得“五个一工程”奖;小凤凰FN成了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听书听刊平台;“金山银山·我和自然”图画书系列的《村庄变了》制作的广播剧输出到了阿语地区的国家。进一步拓展想象,《打开故宫》可以延伸出线上虚拟游览、线下实景体验课;《北斗牵着我的手》的故事可以开发成科普动画或航天主题的互动游戏。
形象化与符号化:对于适合的主题,可以提炼出具有高辨识度、深受儿童喜爱的核心形象或视觉符号,使其成为IP的载体。比如某些传统文化主题中的代表性器物、动物(如瓷窑守护精灵、兔儿爷等),或者原创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儿童形象。
注重品牌维护与价值传递:IP资产的核心是其所承载的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拓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主题出版的思想性、艺术性、儿童性底线,确保所有衍生开发都服务于核心价值的传播,维护品牌的美誉度。避免低俗化和过度商业化。
长效IP资产构建非一日之功,需要出版社内部建立专业的IP运营团队或机制,具备长远的规划、持续的投入、专业的市场推广和版权运营能力。同时,也需要行业协作,如图书出版与影视、动漫、文旅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共建良性的IP孵化与运营生态。
伟大的时代呼唤厚重的童书出版。主题出版的儿童化开发与长效IP资产构建,是我们在共建少儿出版新生态征程上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主题出版的核心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内外优秀的IP 开发和运营经验,创新表达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拥抱科技变革,关注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变化,用新技术赋能主题表达和IP体验;同时,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儿童化的方式、IP化的路径,生动地传递给下一代。
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主题出版的儿童化路径,精心培育具有时代印记和中国气派的长效IP资产,为孩子们讲好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最具时代意义的中国故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创造童书出版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为资深少儿出版人海飞在7月3日举办的共建少儿出版新生态论坛上的讲话,刊发时有所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