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成年人同样应重视整本书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率,但不可避免地加剧着碎片化阅读的倾向。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五分钟读完《百年孤独》”“三分钟了解《人类简史》”等图书拆解内容获得百万点赞、利用AI搜索看完内容梗概便似乎完成了阅读、开倍速看视频的习惯也延伸到阅读中……部分读者似乎已经失去了完整阅读一本书的能力与耐心,只想获得一种大众化的、普遍流行的“感悟”。
碎片化阅读以其即时性、便捷性和实用性的特质,精准契合了成年人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状态。信息传播和吸收方式的不断碎片化,让人们像赶场一样在各个浓缩版知识产品间穿梭,误以为这样就能高效获取知识。殊不知,这种“知识快餐”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从主动思考变为被动接受,从系统理解变为片面认知。所谓的“知识幻觉”,使越来越多人陷入“知道很多、理解很少”的认知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究竟该养成何种阅读习惯?
近年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大力倡导青少年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指的是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既要有明确统一的主题,也要有意义完整的内在结构。教育界对青少年整本书阅读的重视,恰为成年人提供了反思契机。快节奏生活常态下,成年人同样需要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读者构建起扎实系统的认知体系,不仅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特定领域的知识,还能串联起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还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深度思考能力。一本书蕴含着完整的思想体系、严密的论证逻辑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同一个精密的思维迷宫,读者需要跟随作者的逻辑线索,经历困惑、思考、顿悟的完整认知过程。当我们静下心来,逐章逐节地阅读一本书时,就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能有效提升专注力,锻炼批判性思考能力,使读者拥有独立判断的智慧。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整本书阅读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新的眼光”。
整本书阅读对成年人的意义,还体现在对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塑造上。整本书阅读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翻开《人类群星闪耀时》触摸人类精神的巅峰时刻,在《百年孤独》中理解生命的孤独与轮回,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苦难中升腾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和启发,是碎片化阅读远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碎片化阅读的浪潮,重建整本书阅读习惯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合力。对个人而言,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是行动的第一步,从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开始,逐步延长专注时长,培养阅读的仪式感和持续性,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心流”。出版机构应通过策划优质的系列丛书、推出深度解读经典的配套书籍,引导读者回归整本书阅读。媒体平台需要承担文化责任,利用大数据算法优化内容推荐机制,精准推送适合的整本书阅读资源,引导公众关注深度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育工作者更应将“整本书阅读”理念贯穿于终身教育体系,而非仅限于青少年阶段。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是对抗思维碎片化的重要防线。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从家庭到社会,重建整本书阅读的文化生态,就是在守护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完整阅读一本书时,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培养专注思考、深度认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