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风骨长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朱自清去世快八十年了,仍然被人记得,他的诸多名篇也被人诵读着。2025年初夏,由朱自清研究专家陈武历时十余年精心撰写的传记《朱自清大传》出版,经朱自清之子朱思俞、之孙朱小涛亲自审定,以“编年史般的严谨脉络”,串联起朱自清五十年人生轨迹。
《朱自清大传》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者陈武自2000年投身朱自清研究领域,沉淀二十余载,倾注十余年心血方完成这部著作。书中近百幅珍贵史料图片与翔实文献相互印证,构建起立体的历史空间。传记以时间纵轴为经,将朱自清的一生划分为六个清晰阶段:海州童年、北大求学、江南执教、清华深耕、联大烽火、重返清华。又以精神成长为纬,编织出传主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的多重身份光谱。
书中翔实记录了《背影》《荷塘月色》等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对创作细节的挖掘——为验证《荷塘月色》中“月夜蝉鸣”的描写是否符合科学真实,朱自清专门请教昆虫学家并多次实地考证。
传记用丰富史料展现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二十余载的执教生涯:担任中文系主任十六年,开设十六门课程。即便选修课仅有王瑶一名学生,他依然倾注全部心血授课。西南联大时期,他于轰炸声中坚持教学,在茅屋校舍里守护文化火种,烽火岁月里的朱自清形象尤为感人。
书中没有回避朱自清作为普通人的生活重担——养育八个子女的艰辛,首任妻子武钟谦因操劳早逝的悲痛,与第二任妻子陈竹隐共同支撑家庭的坚韧。这种对伟大与平凡双重性的真实呈现,使传记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传记还重现了名人之间文化交往的生动场景:朱自清与丰子恺的艺术对话,和叶圣陶的思想碰撞,同闻一多的学术切磋,这些交往轶事构成了一幅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图。
朱自清身上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清”的精神气质——清正、清苦、清介。作为八个子女的父亲,他在战乱年代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将家庭责任与文化使命一肩承担。朱自清对教育的坚守也令人动容——当战火中的课堂只剩一名学生,他依然郑重授课。这种在困境中对精神价值的坚守,恰好说明了“教育”的本义。
《朱自清大传》不仅是一部翔实记录朱自清生平轨迹的史传,更是一曲为现代知识分子风骨与灵魂所作的深沉咏叹。它穿透了“散文大家”“清华名师”等世人熟知的标签,以饱蘸情感与敬意的笔触,深入朱自清那温润如玉又坚韧如竹的精神世界。
这部传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饱满、有血有肉的朱自清,更在于它通过这一个体生命的轨迹,映照出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朱自清大传》成功捕捉到了这种张力:一个温和、谦逊甚至有些拘谨的学者,如何在日常的教书、写作、家庭责任中,在国难当头的危局里,将文人的柔韧内化为一种不可摧折的刚性力量。
《朱自清大传》最终超越了对一位文学大家的致敬,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正如朱小涛所言,祖父的生命虽短暂,但“弦歌不辍,风骨长存”——这八个字,可能正是朱自清对当下的最大意义。
《朱自清大传》
陈武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