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剧种焕发生命之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六百多年前的一声婉曲雅韵的昆腔,在优美多情的水乡大地上振聋发聩时,有人就将它融入吴歌造梦的帆影间的人间烟云之中。之后,经数百年的游丝水磨之旅,落定姑苏幽幽庭院的贵族雅堂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一代代高人艺匠的身范立志,从此独立于百花争艳的兰园之中,便有了数百年不衰的筚路蓝缕、春华秋实。
“苏昆”,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有它的历史和变迁,从最初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江苏省苏昆剧团”,再到21世纪之初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昆”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
2001年5月18日,昆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发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中国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沉寂而苦苦挣扎的古典戏曲,获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可。然而也有人怀疑:“几经劫难又几经复生的昆曲艺术,在寥寥可数的演出场次、演出剧目和观众中,还能重新焕发绚丽的生命之光吗?”
古老的剧种是否真的能焕发新的生命之光呢?
“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以及姑苏大地上一批敢于开拓的实干家,让这部古典戏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2003年9月,白先勇先生亲自操刀、两岸艺术名家通力协作、苏州昆剧人全力以赴的“青春版”《牡丹亭》剧目,在苏州正式签约的历史性事件。
苏州昆剧院开始“出海”了——他们扬起的帆,从此再没有收过,一路远行,一路高歌……
这是无法想象的事实。
这是当今世界艺术界难得一见的景象。
2004年4月29日,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赴宝岛演出,结果大获成功,令苏昆人跟台湾戏迷们热泪奔涌……
回到苏州,苏昆人开始琢磨如何打响大陆首演的第一枪,几经讨论,几番筹备,终于选定了一条别出心裁的昆曲“校园路线”。他们首先尝试着到本城的苏州大学“来一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场大学生竟然“疯狂地爱上了《牡丹亭》”。蔡少华老院长描述当时的情形时,依然心潮澎湃。
从2004年到2024年,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整整走过了二十年。2024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迎来了二十周年纪念巡演,从高雄出发,再到新竹,最后在台北登场,又回到了首演的舞台,依旧是原班人马,依旧是青春的颜色。
一台完整的青春版《牡丹亭》,需要三个夜晚,每晚三个小时左右才能演毕。这令我暗惊:此生从未在剧场一连看九个小时的戏曲,我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到底。
后来,我坚持了,坚持到了底。
并且一场比一场入戏,直至不能自拔……
不得不惊叹一个事实:这戏极其成功,它的魅力超乎想象。
我明白了,为什么是“苏州”,为什么“昆曲之命便是苏州之命”,为什么苏州从来都是“温山软水”,为什么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可以在苏州这片土地上永恒长驻,为什么苏州诞生了经久不衰的青春版《牡丹亭》……
因为苏州不仅美,不仅温情,而且青春!
《青春“牡丹亭”》
何建明 信世杰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