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式的中华文明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中国古代画作,特别是人物画像,不仅是艺术瑰宝,也是一种图像形式的中华文明史。
在中国古人眼中,历史人物画像从来都不是人物的相片,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可视化载体,包含着与此人物有关的历史文化贡献,甚至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
古人对历史人物的画像创作方式,就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艺术创作为手段,通过人物画像的形式来达成和实现六大主要功能:历史记录,文化沿承,思想传播,政治教化,祈福辟邪,宗教信仰。
这也是古人孜孜不倦地进行人物画像创作的根本目的。这六个根本目的,反过来又决定了古代历史人物画像的一个主要特征——定式化。
古代绘画很难仅通过外貌形象来界定和区别人物身份。不同时代的画家怎么把一个人物统一为一个共同的形象主体,从而令其具有持久的识别度呢?
实际上,中国古代画家们对历史上重要的仙凡人物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精准的人文特征提炼。不仅描绘其外貌形象,而且强调其文化形象与历史形象,因为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形象是相对确定的。
千百年来,古代画家们逐步形成了对不同人物形象的特定表现方法。他们往往会采用三种手法。一是根据史料,把人物的外表形象脸谱化,突出其外貌特征。二是着重描绘象征人物历史文化功绩的事物。三是附加上与人物的某一项专长或者爱好有关的道具、工具、器具。这三种手法融为一体,就基本形成了某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审美定式。
这种定式化,既是审美的定式,也是文化的定式。审美定式是指人物样貌装束、行为举止以及环境场景等艺术表现特点具有一致性。文化定式是指人物形象所包含或代表的各种人文信息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古代历史人物画像是审美定式和文化定式的结合,内涵非常丰富,也有很强的叙事性。
古代人物画只有通过这种定式化的表达,才能便于批量复制,便于识别人物,便于信息解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六大功能,走向大众。
能够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这些人物的内在定位和外在形象都要经过长期的精心打磨,以符合礼制的要求。在本书的各章节中,我们主要依托于现今留存的古代人物画像,以其为主要分析线索和串联纽带,研究古代人物形象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并摸索他们在历史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地破译还原这些古代人物画像背后的人文信息,以回答人们在这个领域的一系列疑问。比如:三皇初祖遥不可及,史料稀缺,古人如何确定他们的形象?伏羲和神农头上为什么都要长角……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至于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奥妙,跨越时空的不同人物形象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请进入书中寻求答案吧。
《古画照相馆:中国画里的经典人物造像》
王三悟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