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低估“脑腐”的隐性伤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0

  信息过载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被确诊为“脑腐”。该词自去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年度词汇以来,持续引发讨论。

  事实上,在这个概念流行起来之前,相关话题或现象已经很普遍:一不小心就提笔忘字,像是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新闻细节还没梳理清楚,就急于翻网友评论、快速站队;一边感叹深度思考的稀缺,一边又沉溺于“电子榨菜”……能印证“脑腐”的日常经验,实在太多。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腐”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因而它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更具隐蔽性。当然,无论是放大技术恐慌,还是宣扬技术决定论,抑或是停留于娱乐化解读,在笔者看来都不可取。同理,简单地归咎于电子媒介也失之偏颇。那些被视为“有营养”的行为,同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比如读电子书、听音频节目,甚至是进行一场高质量的聊天,等等。

  电子媒介给人“专注力之敌”的印象,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手机集成了太多的功能,无异于一个随身携带的“干扰源”。也许你原来只是想查证某个消息,却突然被某个页面吸引,一刷起来,就忘了原本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为了对抗信息的过载,算法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却也走向了它的反面:造成超出生活所需的同质化,过度迎合人的即时满足,甚至是助长低俗趣味,将人的本能利用到极致。

  正如人的大脑有其惰性,但也有其弹性。“脑腐”固然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学会平衡,才是硬道理。扪心自问:躺着刷一天的手机,和忙碌之后适当放松,哪个更让人快乐呢?哪一种快乐让你更有控制感?

  (7月8日 《南方日报》 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