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数智时代美术类图书出版的生态重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0
核心阅读
选题阶段,出版社需要引入社会阅读群体行为大数据,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艺术话题热度、电商平台的图书搜索流量数据、学术数据库的文献引用趋势、艺术市场的作品风格趋向等,构成立体化的阅读动态数据网。由此使“数据实证”取代“经验推测”,更加精准地定位出版主题。
新时代以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数智为媒的方式正在重构出版业的底层逻辑。对于以视觉呈现为核心的美术类图书而言,传统出版范式正面临重大挑战,数智技术正在消解其“知识中心”的核心定位。一是效率瓶颈。传统生产端“人工主导”的线性流程——从选题策划的经验依赖、设计环节的反复修改,到印刷输出的技术和成本约束,周期过长。二是消费瓶颈。读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静态图文输出,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读者期待互动式、沉浸式、个性化的阅读场景,期待美术图书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三是传播瓶颈。线下书店式微、线上平台内卷,并因经销商主导而陷入传播异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优质美术图书直接面向用户需求的传播路径面临严峻考验。
美术类图书出版亟须突破知识载体的单一角色,并转变图书发行策略,构建新的出版生态。具体而言,需要积极拥抱数智化,实现生产、形态、传播全链条智能化转型。基于此,本文阐述数智技术如何从工具赋能上升为出版生态重构,为行业发展提供策略参考和具体实践路径。
生产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
美术类图书的传统出版是经验主导的线性流程,从选题策略到形态设计,再到印刷输出,均是以出版社为主导的活动,核心话语权也在出版社,其实质是基于出版人长期经验积累的主观判定。选题依赖市场经验的判断,或依赖于画家、设计师的社会知名度;设计受制于设计师个人的审美经验和技术水平;印刷则受限于对传统印刷“物”的把握和成本的刚性约束。这种模式虽足够稳定,但在生产效率与精准度上存在局限,即与经验主导者的个人能力直接相关,特别是对新内容的响应速度较慢。在数智时代,知识传播多形态化、多渠道化,这必然导致以出版为中心的知识话语权的消解。为此,出版界需要进一步拥抱数智技术,构建新的生产模式。
如此而言,需要解构“经验主导”的生产逻辑,重建“数智”范式,尤其将“数据”作为核心出版要素。选题阶段,出版社需要引入社会阅读群体行为大数据,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艺术话题热度、电商平台的图书搜索流量数据、学术数据库的文献引用趋势、艺术市场的作品风格趋向等,构成立体化的阅读动态数据网。由此使“数据实证”取代“经验推测”,更加精准地定位出版主题。
这种数据驱动的选题机制,不仅可以精准定位市场,更可抓住社会最新的知识内容,推动“主动出版”体系构建。在设计环节,借助智能设计可快速产出书籍装帧方案、排版方案、字体方案等,打破传统从草稿到成稿数轮修改的局面,从而大幅节约沟通成本与试错成本,设计师的角色将得到重置,重点在于选择方案和修改方案。如此必然打破设计师固定不变的设计程式、突破固化的审美框架。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设计效率,更为美术图书的视觉形态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而在印刷阶段,构建由出版社主导的数智印刷车间,实现智能上版、精准校版等,消除传统人工对版、校版、修色等技术隔阂,可提升良品率,有效控制印刷成本,确保高效、高质量产出,并可根据市场需求数据实现“按需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如此,从选题到视觉设计,再到印刷,便构建起新的生产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能使美术出版以更精准、更灵活的姿态回应艺术传播的时代需求。
视觉形态从“静态图文”到“动态体验”
传统美术类图书的核心功能是“知识承载”,其视觉形态的本质是纸媒静态图文。这种形态也决定了读者与书籍的关系是单向输出,即读者只能被动接收内容,无法共同参与书籍的意义建构,书籍的价值是机械复制下的“艺术复制品载体”。数智技术的介入,为书籍形态带来了新的可能,其中构建“动态性”和“交互性”是重要方向,这种形态不再局限于图书“物”本身,而是由“物”构建为新的文化场域。这种形态使其从艺术品的附庸地位跃升为独立的艺术品,从“知识终端”转变为“艺术开端”。其中有两个方向是美术图书探索的主流趋势。
一是拓展视觉的表达维度,使美术图书的“物”与读者手中的“机”构成协同关系。如一幅风景题材的绘画作品,使用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可将二维画面转化为三维场景,可在手机屏幕或智能眼镜等设备中呈现出立体的景观空间,并实现互动。以《千里江山图》为例,通过AR,可使观众体验到三维空间中的意境之美;通过VR,可沉浸式介入山水空间,“走进”万里江山,仰观重峦叠嶂,俯瞰江流蜿蜒,体验青绿世界……这种“在场”体验艺术作品的方式,使图书超越了“物”本身,此时书籍的意义由出版人和读者共同建构。
二是构建视觉的开放场域。核心在于激活读者的“直接参与”,读者也是图书的设计者和编辑者,甚至是内容的生产者。如此,使书籍从“封闭文本”变为“开放场域”。这要求设计师、编辑等充分掌握新的数智理念和技术,从而探索出新的图书语言和编辑方法。如一本介绍版画制作的图书,读者可以通过出版社特定的智能阅读器,观看书中版画的动态制版原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通过虚拟工具调整其中的颜色、刀痕等,从而实现直接参与的实验性体验。对于美术史类图书,读者同样可以借助阅读器编辑字体、图像,删减内容等,从而由纸质图书转化为读者自我主导的新图书。如此而言,图书出版将进入崭新的阶段,从“静态图文”到“动态体验”——真正进入数智图书时代。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互动”,本质上也是美术图书“艺术性”的再创造,更是认知层面的“意义生产”,读者不再是内容的接受者,而是艺术作品意义的共建者。如此,也必然重构图书与读者的关系。
传播模式从“渠道分发”到“场景共建”
传统美术类图书传播主要依赖经销商“垄断”的渠道,出版社要通过经销商、平台方方能间接触及用户,信息传递的主动权掌握在经销商手中。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导致图书的传递效率低、用户黏性弱,而且极易使出版社陷入销售被动局面,甚至可能在利益面前导致优秀的图书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数智技术的介入,有望推动构建新的传播模式。其核心在于出版社与经销商、用户等共同建立智能传播平台,从而驱动图书传播多元化。通过平台,各方可直接掌握图书动态、市场趋势,以及用户诉求等,从而提升传播效率,增强用户黏性。这种模式使出版社能够直接联系用户,将“渠道”转化为“接口”,从经销掌控者的“单向渠道”转型升级为多方价值共同体。
如此而言,出版社不再是单一的内容生产者,而是转变为传播生态的组织者。比如,与经销商合作开发出版社专题线上书店体验空间,读者进入其中,即可沉浸式感受书店氛围,也可在其中建立自己的独立线上书房,这样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而且可直接掌握第一手数据;又如,与画家共建个人画册、作品展示专区,深化读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再如,与学校联合共建教育专题平台,不仅可推出特色化的教育产品,还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智能生成个性化、精准化的教材体系。这种多方协同共建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单一的线性传播传统,本质上通过共同价值的汇聚实现了多方共赢。如此,经销商扩大了销售,艺术家扩大了影响,教育机构增强了课程竞争力,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出版社则通过生态协同,不仅重构了知识话语权,而且重塑了社会角色。数智技术介入美术类图书出版不仅突破了“纸媒”边界,而且将通过智能化生产、新形态实践,以及传播平台共建,实现系统性的出版新生态建构。以视觉内容为主体的美术类图书或将因此引发出版业的重大革新,在虚拟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之间,不仅将重塑图书的形态,而且会重置图书的价值和意义。各出版社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及理念革新,当然也需要坚守传统出版的核心优势,在多元协同中探索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最优路径。如此,必将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