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材料:环保与安全双重升级

作者:周永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9

  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行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新国标通过删除含氟化合物、邻苯类物质等,推动纸包装向无氟化、生物基材料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小型纸包装企业及相关单位或因替代技术成本承压,但头部企业和具备技术转型的包装企业将凭借研发优势抢占新的市场。从产业链角度看,需要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监控体系,以应对新标准的合规挑战。

  新标准强化质量与安全

  与2016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相比,新国标中与纸包装相关的修订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删除高风险物质。含氟化合物全面禁止,修订后明确删除所有含氟聚合物,理由为高风险且行业已淘汰。这将直接影响纸包装的防油技术,迫使包装企业转向硅酮、丙烯酸酯等替代涂层发展。传统含氟防油剂因成本低、效果优被广泛用于食品纸盒,如快餐包装等。禁用后需采用天然生物阻隔材料或者硅酮涂层、丙烯酸涂层技术。中小纸包装企业短期内面临技术转型阵痛,头部企业将加速布局水性环保涂层技术。

  同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从黏合剂、涂料、油墨名单中删除。这些因迁移风险被禁,纸包装复合工艺中的黏合剂需替换为环氧大豆油、柠檬酸酯类等生物基增塑剂。成本方面,替代增塑剂价格将高出20%—40%,且可能降低黏结强度,还需调整工艺参数。

  二是再生纤维素材料新增管控。新国标首次明确再生纤维素如玻璃纸等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包括白矿物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这为再生纸包装提供合法合规的助剂选项,推动环保包装发展。但同时也存在风险点,需严格控制洗涤剂残留,否则易迁移至食品。

  三是着色剂纯度升级。纸包装生产使用的油墨中,炭黑需深度提纯,增加生产成本。所有着色剂的重金属杂质要求更严,影响纸包装彩色印刷的安全性。纸包装中铝箔复合层、金属颜料油墨需检测铝迁移量,可能限制高铝含量设计。锌、锰等元素限量同步约束镀锌纸罐、彩色油墨的使用。

  推出替代技术刻不容缓

  鉴于新国标的调整优化对食品纸包装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现有的食品级汉堡纸、纸浆模塑餐包等应用领域。这需要纸包装企业和产业链尽快找到应对策略。在目前的食品级防油原纸和纸浆模塑餐包生产中,表面施胶和浆料配制中均会添加含氟防油剂以达到终端使用的功能要求。但根据目前的更新内容,已明确说明拟删除的物质包括“高风险物质或行业已淘汰品种”及“无添加剂功能的物质”。而含氟防油剂因高风险特性被归类为淘汰对象。根据新国标征询的时间节点,此次调整最快将于明年发布,过渡期应该也会设定,但对于相关纸包装企业和上下游产业单位来说,推出无氟替代技术已刻不容缓。

  汉堡纸或防油卡纸相关的生产企业,可考虑采用生物质防油材料,及采用水性丙烯酸乳液替代。如果采用机内涂布或施胶的方式,还需要解决损纸回抄和黏辊等抄造问题,确保回收打浆的顺利实现。具体的应用工艺技术参数,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包括施胶方式和配方设定,都要从实验室到上机的多次验证中落地。未来重点在于如何通过配方和产品组合来优化成本和实现企业的顺利应用。

  纸浆模塑领域主要以餐包为主,从传统浆内配料工艺看,防水剂已大量使用,而配套使用的浆内含氟防油剂,则在过去欧美禁氟的带动下,推出了许多替代方案。如目前已成熟使用的蜡基水性无氟防油剂,基本能够满足20℃—60℃防油温度的场景,但低温和高温依旧是目前行业较难实现的技术壁垒。新国标开始禁氟,将直接推进餐包行业迅速开展替氟材料的工作。无氟防油方案预计将在未来2到3年内成为市场最关注的话题,相关上下游企业将大力推进相关产品和技术方案的落地。

  按照新国标要求及供应链合规审查的程序,未来食品纸无氟标准的推进和氟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确认,将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关检测单位也需要加强无氟测试能力,特别是需要开发出简单可行的检验方法。

  (作者系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环保纸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