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施行 填补快递包装全链条治理空白

作者:朱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9

  今年6月1日起,修改后的《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增设快递包装专章,进一步细化了快递包装治理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实现法律与标准、政策协调衔接,为快递包装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完善法律责任是重要保障

  近年来,根据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实践表明,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链条长、主体多、群体广等特点。在消费侧,事关10多亿消费者,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在供给侧,链接数以千万计的电商卖家、制造企业、包装企业,还有数百万快递员等,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快递包装治理需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治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快递包装治理工作格局。

  当前,快递包装相关法规标准多是单一领域或单一环节推进,寄递环节近年来逐步从法规、标准、政策、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四梁八柱”,构建了架构清晰、务实管用的治理体系,寄递环节包装治理成效显著。然而,我国快递体量大,电商件占比高,商品类别繁多,电商快递包装协同治理难度大,上下游全链条治理尚面临法律方面的缺失,标准化、循环化水平难以深化提升,治理效果与老百姓的感受还有差距。如修改前的《条例》对快递包装问题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2021年制定实施的部门规章《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主要对寄递企业进行约束,难以适应深化快递包装全链条治理的现实需要。

  修改后的《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快递包装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完善制度措施,明确了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用户等各类主体法律责任,进一步填补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制度空白,有助于推动形成全链条治理合力。一是明确了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总体目标。二是包装生产方面,明确了快递包装应当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支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快递包装。三是包装使用方面,明确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使用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物。强调了加强电商企业与快递企业使用原装直发,减少寄递环节二次包装。四是包装操作方面,明确了寄递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快递包装操作规范,加强对其从业人员快递包装操作技能的培训。五是回收方面,明确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鼓励在快递经营场所和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其他适当场所设置包装物回收设施设备。

  提升包装全链条治理活力

  《条例》实施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及社会各方的治理责任将逐步清晰,设计合理、用材节约、经济适用、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包装将持续推广应用,绿色包装方式将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包装绿色治理刚性升级。现有邮政环保相关法规规范性条款多,层级和效力不够,企业违法成本低。更高位阶的《条例》完善了制度设计,明确快递包装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等要求,注重与标准、政策衔接,突出全链条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约束力大幅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包装治理刚性不足的问题,激发包装全链条治理动力,将促进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绿色质变转型。

  绿色包装成本有望降低。《条例》规定了快递包装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覆盖生产和使用环节相关主体,支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快递包装。这将促进电商、邮政快递企业采购使用符合统一标准要求的包装产品,企业会在包装成本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不再单纯追求使用最便宜的包装产品。随着绿色包装需求增加,形成产业规模化效益,绿色环保包装的成本将大幅降低,可循环包装、可生物降解包装、智能包装、低碳包装等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绿色智能包装技术、工艺、装备等将得到系统研发和广泛应用。

  提升包装智能化水平。《条例》强调加强上下游协同,尤其为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加强协同明确了方向和要求,鼓励科技创新。这将促进上下游在包装使用、包装操作等方面实现标准协同,同时针对重点寄递品类的包装操作规范将逐步健全,通过智能技术提升包装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增强,智能算法、精细化包装技术渐成趋势,包装操作智能化水平将会显著提升。

  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条例》明确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相关主体的责任,标志着快递包装法治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备。全行业需要加快推动《条例》落实取得实效,引导快递包装产品、技术和模式创新。

  促进包装标准协同治理。推动快递包装相关标准向上游电商企业传导,促进电商、快递企业深化合作,推广原装直发,使用简约包装。如针对业务量规模较大的电商商品品类如服务鞋帽、日用品、3C、生鲜、食品饮料、医药等分类制定或规则,明确包装产品和操作具体要求,推动包装操作上下游标准协同。区分功能包装快递包装,发布快递包装分类指导目录,引导电商、邮政快递企业协同使用。

  健全包装回收基础设施体系。探索以市场主导、财政支持、企业运营的方式建设循环包装的回收、清洗、调拨等基础设施,培育建设社会化的包装回收复用体系。前期可选择试点场景,率先依托仓配一体服务模式,在电商快递产业园区探索电商和快递企业在包装操作规范、循环利用包装等方面协同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激发电商平台、电商卖家、包装企业、快递企业、快递员、消费者等不同主体的内在动力,打造集绿色包装生产、电商仓储、分拣、智能包装、配送、包装回收利用等供应链集成的一体化绿色生态解决方案,培育包装新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包装绿色转型。鼓励包装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等,围绕产品、设备、技术等创新研发应用,聚焦绿色包装材料成本过高、强度和性能不足、智能包装装备和技术等,共同开展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鼓励电商平台、品牌电商企业及寄递企业推行简约化、复用化、精细化、智能化包装设计技术,推广应用智能装箱算法,实现商品匹配包装和标准化。

  加强包装绿色转型支撑保障。健全快递包装检测认证制度,增强包装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基础服务能力,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助力扩大绿色包装供给,培育一批绿色包装的创新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建立绿色包装联盟,发布使用绿色包装倡议,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造浓绿色高质量发展氛围。

  (作者单位: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