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古旧书业“破圈”还要持续“破题”
——“旧书新知”系列·观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第二届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旧书新知”专区。 中国书店 供图
夏季北京,丝滑进入了旅游旺季。如今,除了游览名胜古迹,去古旧书市场“淘宝”也成了不少游客的一大乐趣:在有着北京特色文化窗口美誉的中国书店“淘金”,在报国寺旧书市场感受珍本旧书藏着的思想微光,以及“没人能空手走出潘家园”中,瞅见古旧书成为火爆板块,年交易额在千万级别……这些都映衬着古旧书市场的繁荣发展。古旧书行业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如何能走向更广泛的大众,形成新方法、新举措,塑造“出圈”之路,推动古旧书业与城市文化氛围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人关心的重要话题。
宣传推广至关重要
“从默默无闻到大张旗鼓”,行业人如此形容古旧书业这几年的光景,古旧书业前所未有地来到了一个被关注的时代。“旧书新知”品牌活动从北京走向全国,为读者们立体传播旧书的文化价值。中国书店在2024北京(春季)书市承办首届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9省市40余家古旧书从业机构参与,全国性古旧书交易品牌从此诞生。现在,淘二手书、经典库存书如同一种时尚。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能成为旧书。”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东晓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国书店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将拍卖引进古旧书业,振兴古旧书业的同时也掀起了一轮收藏热。“‘收藏’提高了它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拍卖业务的出现,使得古旧书不再是两方定价,而是多方定价,形成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定价机制。”
可以说,古旧书业的生存与发展,来源于人们对于古旧书文物价值认识的高低深浅,因为这会影响从业者与收藏者的作为。唤醒更多人对于古旧书文物价值的认识至关重要。
有人会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古旧书的文献及其阅读价值正在被数字化所取代。对于这一观点,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版本专家陈先行认为,这不必多虑。古旧书有原件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只要原件不消亡,其文物价值永远存在,而且会不断增值。不过,当下,大多数人对古旧书的文物价值认识还是滞后的。现在许多民国出版物拍卖大获成功,为古旧书业打开了新局面,这样的形式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比如,今年6月,姜德明先生藏书专场拍卖会收官,由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两大专场,1268件拍品,取得成交总金额684万元,成交率98%。书刊拍卖为读书日架起桥梁,推广旧书传播,更多的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全社会爱书、藏书的氛围便会越发浓厚。对此,“要加强宣传推广,不仅要推广古旧书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还有它们传递的阅读情怀与情绪价值。”河北阅读传媒公司副总经理、《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建议。
书市也是一种大流量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这句话是古旧书在当下书写的书香传奇,厚重又生动,丰富又多元的文化景观悄然升起。线上线下,旧书交易体系持续扩大,展销会、直播带货、直播拍卖等活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多家实体书店增设“旧书新知”专区,提供旧书回收服务。久久为功,古旧书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认为,古旧书业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对古旧书经营要有更大的包容度,限制太多其实是毁弃更多的文化资源。古旧书涵盖所有的文献品类,如果有文献进入不了市场,收藏界也不关注,便会很快湮没于世界。要加强古旧书业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店就办起了古籍书市。1981年,《北京日报》报道了当时的盛况:中国书店举办的图书展销会,15天接待读者12万人次,销售图书40万册,吸引了很多青年读者,其中不少是大专院校学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古旧书市场,“这是我们从书市中感受到的最为鲜明的趋势。”张东晓告诉记者。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上,“旧书新知”专区举办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典籍篇”专题展览,共展出42类60余件古旧文献展品。在为期11天的展期里,50.67万人次涌进地坛公园。“人满为患,很多是年轻人,从这个角度看,书市也是一种大流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东晓说。
每一届书市都是书界盛会,办好书市也是推动古旧书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它除了摆摊售书,还为读者敞开了更多功能,为推广全民阅读、助力文旅融合提供助力。不少专家呼吁,要定期建立旧书交易市场,形成常态化、持续性的活动,而非止步于短时间的旧书集会。包括利用公园、广场等交通便利的公共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书市”,成为城市常驻的文化景观。
“很多人有淘旧书的习惯和爱好,但是苦于没有日常化的淘书空间去实现。就像民国时期的琉璃厂,人们来了就逛,逛了就有收获,由此形成文化氛围。”书评人、作家绿茶认为,目前古旧书市场形成了许多生动的玩法,年轻人喜爱从传统文化、旧书古籍中汲取美学等有关的知识,要在古旧书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
“走出去”多点开花
今年4月,第二届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在北京书市“旧书新知”专区火热开启。展销年会现场,中国书店、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天津古籍书店等精心准备了经典名著、历史典籍、人文社科等各类古旧书。除此之外,专题展览与精品文创也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北京书市主展场外,中国书店举办全国古旧书专家座谈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推进古旧书业繁荣发展,助力城市文化氛围提升”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对于古旧书业未来发展,“走出去”被反复提起。“中国书店立足北京,走向全国,进一步拓展‘旧书新知’的品牌影响力。”张东晓表示,要在全国文化中心实施旧书网店扩容,提升服务能力,统筹资源,举办活动,扩大影响力。包括参与和承办北京中轴线上“一南一北”两大常态化市集品牌等。此外,还要着力开展种草营销及进社区活动,加大线上推广力度等。
推出“淘书乐”旧书市集的上海图书公司,多年来以古旧书为经营特色。“接下来,我们要对‘淘书乐’品牌进行更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旧书经营做得更好。比如,请进来就是在自己的门店中,邀请其他古旧书商、藏书家来参与相关展销。”上海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张世军介绍。
当下,古旧书店也得到了很好地重视与发展,侧面反映了古旧书市场的繁荣。古籍守护者江澄波曾说,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不重要,但是缺了它,五官再精致看着也乏味。“古旧书店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沉淀,对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彭震尧说。
要真正“破圈”,古旧书业还要持续“破题”。比如,从价格认知上看,现在的古旧书市场还是一个洼地,并没有达到高峰;一些相应政策的扶持要跟上,大多数旧书的交易价格比较低,旧书店是否可以获得相关的补贴;此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成为古旧书业经营的努力方向,旧书资源面临枯竭,企业经营成本较高,导致利润空间比较低等问题依旧存在。
“希望进一步加强对古旧书业政策的扶持,相关组织应加强行业的引领,适当的时候推动古旧书课题的研究,挖掘古旧书业前辈做口述史,通过这些工作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王雪霞谈道,要进一步加强多元探索,推动古旧书的“破圈”发展,加强古旧书的联动,包括与出版、文创等其他业态的联合,通过多种手段不断吸引更多人进入到这个圈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