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子情到家国魂”主题的深度挖掘

作者:谢志明 孙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一个农民父亲,一个军人儿子,两代人的生命轨迹,交织着感人的父子情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史册中凝固的铅字,更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与信念写就的流动史诗。

  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军旅作家李西岳新作《父子书》正是这样一部用父子情来阐释家国情怀的长篇纪实散文。作品用历史回顾和心灵对话的形式,诠释父子情深,彰显家国情怀,既是一部激荡情怀的优秀长篇纪实散文,又堪称一部爱国主义教育佳作。

  从个体叙事到家国情怀的升华

  李西岳创作《父子书》的初心源于父亲离世后的深切思念。在作者看来,为父亲写一本书,将他们父子之间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才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我们有缘结识了李西岳,将他手头正在创作的这部稿子积极争取了过来。在拿到稿子认真拜读后,我们就确信这个用朴素真挚文字娓娓道来的父子故事很难不让人动容,同时也注意到作品背后值得去深度挖掘的主题,这不仅是一部悼念父亲的作品,也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佳作。

  《父子书》在叙述方式上采用双线并行、时空穿插的手法,一边是父亲的农村生活,另一边是作者的军旅生涯。父亲早年参加冀中抗战,救伤员、送军粮,与八路军一起坚壁清野,后到天津谋生,因家境困难被迫回家务农,父亲在担任村干部期间,一心为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步履坎坷而又从容不迫地走过了百年人生历程。儿子从军四十余载,在父亲的殷切希望和自身努力下成长为一名军旅作家。农民父亲和军人儿子的父子故事于是有了时代背景的底色。我们和作者在沟通交流中也逐渐达成共识:这不仅仅是缅怀父亲的个体叙事,更是家国情怀的时代书写。

  正是对家国主题的挖掘,我们和作者沟通交流后,建议作者赴汶川地震灾区采风创作,为国庆6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撰写解说词等经历扩展篇幅、多着笔墨。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作者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的每个重要节点,都离不开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每一步蜕变都深深镌刻着父亲的印记,回应着农民父亲希望儿子为国争光尽忠的期待,折射着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

  作者第一时间赴抗震救灾前线采风创作,为两次大阅兵撰写解说词,父亲默默在背后鼓劲加油,引以为豪。家国情怀摆脱了概念化的表达,在个体叙事与宏大历史的共振中获得了血肉丰满的文学质感,这份父子深情与家国大爱,共同铸就了一部动人心弦的时代篇章。

  打磨文本细节与装帧设计

  书的最终呈现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内容本身和文字之外的设计,我们也在这两方面进行整体打磨。

  李西岳素来以小说创作见长,但这次,他将这部缅怀父亲之作写成一部长篇纪实散文。纪实散文作为非虚构写作,作者坚持将真实放在首位,书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皆为真实。

  此外,还有一种来自情感的真实。坦诚的倾诉需要十足的勇气。作者下定决心直面家庭中那些沉痛的过往:待字闺中的姐姐的精神抑郁、父亲的车祸、小弟的英年早逝……这些痛苦的经历,既是创作的素材,也是情感的重压,但他决心将其转化为写作的动力。这种把生命里最真实的情感倾注于笔端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为了使本书有更好的呈现,扩大本书的出版影响,我们在编校和设计上下了功夫。在写作行文中,作者抛弃花哨的写作技法,大篇幅采用白描手法,文字始终保持克制冷静,不过分渲染感情,但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编校上,我们尊重作者的意见,保留本书作为严肃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地域化、个性化、口语化的追求,让读者读起来感到轻松且有趣味。

  装帧设计上,作者也深入参与,由多次获评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张志奇操刀。定稿版式风格简洁淡雅,外封以作者父亲重叠如山峦的剪影为主要设计元素,内封布面精装,以与作者军人身份对应的军绿色为主色调,典雅肃穆。书名“父子书”由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的作者题写,“父”字像山一样宽广,庇佑着“子”,别有一番意趣。

  多层次宣传推广发力

  为深度激活《父子书》的社会影响力,伴随图书上市开展实施了一系列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活动,其核心在于构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深度对话的场域。

  4月23日,北京燕山出版社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父子心·家国情——《父子书》新书对谈”活动。除作者李西岳外,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马誉炜少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军事航天部队文艺创作室原主任陈怀国、军事航天部队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陶纯等嘉宾到场,分别从时代主题的深刻性、家国同构的精神高度、文本情感的丰沛张力以及叙事的直率坦诚等维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与高度赞誉,活动也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

  5月30日,活动延伸至作者精神原乡——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在县图书馆举行的《父子书》新书捐赠仪式及研讨会上,作者将作品郑重捐赠予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县文联及县图书馆4家单位。由于书中浸润的冀中方言特色与共同的地域文化基因,当地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普遍反馈书中父子深情真挚动人,读来倍感亲切。

  尤为可贵的是,当地文学爱好者自发撰写了数十篇见解深刻、文采斐然的深度书评,从文学价值、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与肯定。这种源自基层、发自内心的深度阅读反馈与二次创作热情,是作品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也构建了作品与本土读者之间紧密的情感共同体。

  从专业作家的审读解读到普通读者的真情共鸣,这些多层次精准触达的传播活动,不仅有效扩大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在实质上推动了作品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孝忠文化在更广泛社会层面引发思考、获得认同。这种贯通专家与大众的传播实践,正是主题出版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应有之义。

  (谢志明系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孙玮系北京燕山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