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版权不对等、数字化转型滞后、AI伦理挑战——

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如何突围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在全球知识流动格局重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双重驱动下,科技出版走出去已从单纯的版权输出升级为科技话语权与文化认同的综合博弈。

  在6月26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研讨会上,众多出版巨头、技术先锋齐聚河南开封,围绕“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如何协同”等核心命题展开讨论,从AI时代的出版伦理到数据库跨国布局,勾勒出兼具实践深度与理论高度的破局路线图。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宝安表示,面对全球科技出版的激烈竞争,我们仍需在内容质量、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基于此,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每年都召开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研讨会,“第九届研讨会的召开,既体现我们推动科技出版国际化的坚定决心,更彰显构建新型国际传播格局的战略设想。”

  走出去面临诸多现实瓶颈

  “我们现在的版权输出与版权引进合作条件不对等,像卖初级农产品,利润微薄还丧失定价权。”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彭斌以引进和输出对比为例,指出行业深层矛盾,“外方要求纸质+电子全版权授权,而我们引进时往往只能拿到纸质版权限,这种权利不对等在科技专著合作中尤为突出。”

  彭斌表示,近年来,许多中国科技期刊“借船出海”,在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也存在不少风险,如数据自主权、出版传播与论文使用等受限,没有APC(文章处理费,是出版商为出版开放获取文章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定价权,且分成比例低,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还要依赖国家经费支持。

  “一般中文图书版权输出的版税收入,相较于国际出版集团同类产品的版税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文化话语权的落差。”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经理金更达也提到版权输出的经济效益失衡。

  励讯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玉国则从技术维度揭示行业痛点,“AI幻觉可能给学术出版领域带来诸多挑战,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和数据是应对AI幻觉的关键。”他援引美国律师因引用AI生成的虚假法律案例受罚事件,强调“对于机器基于概率生成的内容,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信任”,而科研医学领域更出现“AI编造不存在的参考文献”现象。

  更棘手的是可持续性难题。“ChatGPT训练一次的耗电量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跑到报废,这种能源消耗规模让技术应用面临伦理拷问。”张玉国强调AI训练数据的版权问题值得关注,“全球5万多名艺术家、创作者联名抗议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有版权材料训练大模型,体现了AI模型训练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这一行业亟待解决的法律空白。”

  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分享的数据库调研数据中,差距更明显:在39所“双一流”高校采购的1136个外文数据库中,英文文献的数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文数据库仅5个。2024年,我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74.1亿美元,全球占比7.34%。“数字化转型滞后使我们在知识服务赛道比较落后。”耿相新说。

  技术与文化协同破局突围

  在数字化浪潮下,出版行业积极探索技术与文化协同发展路径,以创新破局突围。

  “做AI时代的理性乐观派,要在技术狂热中守住出版本质。”张玉国提出的对策体系引发共鸣。励讯集团以技术赋能专业领域,已推出20余款生成式AI产品。法律领域的“Lexis+AI”具备“对话式搜索+法律文书自动生成”功能,为全球法律人配备个性化助理,给律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44%。医学领域的ClinicalKey AI分析海量科研医学期刊及图书文献,助力医生精准诊疗。

  励讯集团20年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如今96%的收入来自数字产品和线下活动,印证技术投入是战略投资。张玉国特别提到,版权保护的“透明+授权”原则,呼应全球权利人关于“知情同意、贡献声明、经济回报”的三大诉求。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买船出海”和“造船出海”拓展国际版图。据彭斌介绍,2019年收购法国EDP Sciences后,实现82种期刊国际化布局,其中29种被SCIE收录。与爱斯唯尔合资设立的科爱公司,通过10年的努力,目前拥有206种英文版科技期刊,其中SCI收录79种,实现年经营收入超过5000万元。

  彭斌表示,该社打造的SciEngine平台10年累计投入七八千万元,集聚600余种期刊形成集群效应。“2014年自主创办的《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从最初时的4.3提升至17.1,发表许多国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证明自主平台才是话语权根基。”

  浙江大学出版社深耕中华文明IP,致力于打造全球化传播的文化高地。金更达介绍,该社“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历经二十载,正通过成果巡展、学术交流、融媒传播等多种方式,积极构筑广泛的国际化网络,打造全球共享的文化工程。“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将以国际化、数字化共享等方式,积极向海内外文博机构和图书馆藏机构推广,与世界共享中国丝绸之美。

  地方社与专业社的实战智慧

  “地方社走出去要找对‘针尖大的切口’,我们的‘华夏手造’就是用一根针线串起文化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马艳茹说。

  该社以“华夏手造”IP为支点,打造年销售额2000万元的手工文化品牌,其《嬿兮整花一线连》俄文版借非遗技艺突破文化壁垒。该社开发的AI剪纸许愿机上线一年吸引1.2万海外用户,35%转化为图书读者。在科技出版领域,该社出版的《中国超级工程丛书》实现英文、印尼文多语种输出,印尼文版成为中印尼高铁合作项目技术交流教材,并获2024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经理宋秀全则聚焦医学出版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从服务全球健康的角度阐述人卫社积极拓展国际医学出版合作的实践探索。在主题图书以及学术出版走出去领域,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学》多语种系列图书已出版6个外文语种。英文期刊《全球健康杂志》影响因子位居基础医学综合学科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通过国际平台触达180个国家的科研人员。

  “我们一直紧跟国家发展脚步,稳步探索,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开拓多元化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刚介绍,近几年中华文化认同在悄然生长,该社笃定转向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传统IP活化,推出《生态中国:海绵城市设计》《民宿在中国》《中国乡建途径探索》等原创力作,其中《生态中国:海绵城市设计》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获得2019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与设计》巴基斯坦英文版入选2022丝路书香工程项目。

  全球传播新体系的生态展望

  对标国际科技出版明确发展路径目标,吴宝安说:“科技出版要坚守内容质量生命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力作;要加快出版融合发展,推动知识服务转型;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善用新媒体渠道提升传播效果;要加强国际出版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出版生态。”在他看来,唯有构建自主可控的出版体系,掌握关键资源与平台主导权,科技出版走出去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科技出版走出去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文化长征,需要构建‘内容—技术—平台—资本’的生态体系。”彭斌的总结引发深层思考。当AI技术重构内容生产逻辑,当数据库成为知识流动新载体,这场出海之旅已升维为科技治理能力的综合较量。

  “‘关心人的本身,应是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无论AI如何发展,科技出版的终极使命还是为人的知识需求服务。”张玉国以爱因斯坦名言收尾。他强调,技术不仅要赋能生产,更要守护学术伦理。

  金更达则强调大学社的学术基因,他认为,打造高水平学术原创精品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我们今年正在组织策划的‘中国创新医学和医工交叉出版工程’,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出版走出去能力,让科技出版成为学术创新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