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主题连环画典藏《胜利与和平》:
5家美术社携手打造“四新”图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四新”连环画典藏》新书发布会现场。 人美社 供图
当《地道战》的青灰色砖道在32 开书页上蜿蜒出幽微纹路,当《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碰撞出跨越时空的光影——80册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抗战题材连环画,以立意新、内容新、形式新、合作新的“四新”姿态,在《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四新”连环画典藏》中完成一场震撼人心的历史对话。
人民美术出版社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5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这套连环画合集,不仅让小兵张嘎的芦苇荡在疏朗排版中重焕生机,更通过视频形式让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就义跳出纸面,在数字时代重构了抗战历史的视觉叙事坐标系。
提升内容创新性表达
作为新中国美术出版界首次联合出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型经典连环画主题出版物,《胜利与和平》是出版人以连环画为载体对民族集体记忆的抢救性挖掘与创新性表达。
这其中,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出版33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0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各出版13册,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1册。连环画合集于今年6月出版。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高世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连环画围绕重大节点尤其是抗战节点的出版历史上,这是出版社第一次将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纳入的一套连环画合集,呼应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由来,为认识当今动荡的国际格局提供了一种清醒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此前的连环画合集,相对于集中虚构性故事,多呈现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作品以及抗战中的“英雄谱”。而《胜利与和平》则侧重增加了非虚构的战争史实。将虚构与非虚构、历史叙事与人物叙事融为一体,形成内容上的创新性表达。
过去,很多抗战题材出版物往往侧重于国内抗战的讲述,而《胜利与和平》则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融合起来。比如在书中,既有像《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国人耳熟能详、展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也纳入了反映世界其他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卓娅、舒拉的故事等内容。这种编排,使读者能够在同一套书中全面地了解到二战时期全球范围内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画卷。
优化主题出版阅读体验
《胜利与和平》包括战史篇、名著篇、英雄篇,每部均新增前言,将该书的内容放在中国抗战、二战的大历史中作出说明,全套形成一部较为完整的二战全景画卷。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何玉麟告诉记者,《胜利与和平》在形式上作出了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连环画多采用64 开本,字体较小,画面呈现不够清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起来存在一定不便。而这套书采用32 开尺寸,单页幅面扩大,给画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在《地道战》中,蜿蜒曲折的地道在32 开页面上更完整、清晰地呈现,地道内部的结构、暗门等细节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同时,配合疏朗的排版设计,文字与画面布局合理。文字部分字号适中,行间距拉开,避免了页面的拥挤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线移动更加舒适,不会因排版紧凑而产生视觉疲劳。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看似简单,实则是充分考虑当代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的结果,拉近了连环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读者的距离,让更多人愿意翻开这套书,沉浸在抗战故事之中。”何玉麟坦言。
打造“可分可和”营销模式
以构建立体化营销体系为抓手,人民美术出版社通过读者开放日的沉浸式体验、跨平台传播矩阵的精准触达、国际书展平台的品牌亮相,实现了主题出版物的“破圈”传播与市场渗透率的多维提升。
今年4月底,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七十四载,大美无界”为主题,启幕2025年读者开放日暨连环画出版社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这场融合了《胜利与和平》新书发布与特别陈列展的文化盛宴,吸引了300余位读者亲临现场。
与此同时,这份对出版创新的探索热情,在两个月后的国际平台上迎来再升级——6月20日,《胜利与和平》携“四新”理念登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5家出版社齐聚,围绕“四新”创新展开研讨,共议主题出版物的“破圈”之旅。
另外,“可分可合”的营销模式,既保留整套书的收藏版,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也推出单本平装本,降低阅读门槛,扩大受众范围,使得《胜利与和平》成功吸引了各界目光,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套蕴含着丰富历史内涵与创新精神的连环画典藏。
“《胜利与和平》在内容上融合中外抗战叙事,以虚实结合呈现多维历史;形式上革新开本设计,通过高清修复与新技术赋能,提升阅读体验;营销上打造‘学术研讨+沉浸体验’矩阵,实现专业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平衡,为主题出版物的‘破圈’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人美方案。”高世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