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口述史《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
“惶恐于来不及,更庆幸此刻正在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从2020年到2022年,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中日多家单位,历时3年行走于中国东北和日本,跨越中日23座城市,采访拍摄了近百名日本遗孤及其后代。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这本书让人们永远牢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从另一面记述了中国养父母抚养日本遗孤的博大胸怀。
回望血与爱的历史
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在撤退和被中国政府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儿童。
据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统计,日本遗孤有4000多名,分布于中国各地,尤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居多,占到90%左右。该书编委刘国君介绍,到2000年,已有2800多名日本遗孤回国定居。
虽然大部分日本遗孤已经回国,但他们从未忘记中国的养父母和抚养他们长大的黑土地,许多日本遗孤选择永久地留在了中国,还有一些日本遗孤去而复返,或是将养父母接到日本居住,更多的日本遗孤自觉地承担起了促进中日友好的义务,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回报中国养父母,回报中国政府,回报中国人民。
刘国君跟踪此选题已有20多年的时间,2019年,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与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一起开始了立项工作,得到了吉林省委宣传部的认可,获得了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他们拍摄了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见证人和遗孤问题研究者,并于2023年编辑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此纪录片入围第二十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第十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入选2023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十大年度项目,英文版《我是日本遗孤》(上下集)于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面向世界观众播出。
有感于电视纪录片容量有限,大量素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摄制组又从中精选出50位左右相关人员的采访录音编辑成同名书籍。
不让真相随时间远去
“我是谁”是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追问,是一个哲学命题,而遗孤群体的故事饱含对身份迷途与未竟的追问,所以经过多次讨论,吉林文史出版社最终确定以“我是谁”为题。
刘国君带领团队采访到了多名重要的当事人,包括日本遗孤池田澄江、长安伊枝子等,书中展示了许多重要的即将消失的历史遗迹照片、档案资料、珍贵手信、老照片等,全面反映了日本遗孤群体和中国养父母的经历、中国人的大爱,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中国养父母这一群体就是由李淑兰、沙秀清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成,每一位养父母和日本遗孤都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叫李淑贤的养母,她的丈夫和腹中的孩子皆死于日军刺刀下,而她却毅然收养了敌人的遗孤。李淑贤说:“我恨日本人,但孩子有什么错?”什么能救赎人类的罪恶,什么能洗涤血腥与暴力,什么能让受害者与侵略者握手言和,什么能超越生死、跨越国界?唯有爱。
《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用日本战争遗孤这一切口,站在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待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牵扯几代人的命运,让读者真实、生动地了解到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之间的深情,感受到中国人的大爱。
历时两年精心打磨成稿
吉林文史出版社携手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历时两年,从100万字采访稿中精选30多万字,从6000多张照片里精选300多张,精心打磨书稿。由于被采访者的口述材料在质量、语言表达、叙事逻辑、时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就需要作者和编辑做大量后期整理与筛选的工作,以突出每个人物故事的特点和代表性。
责任编辑董芳这样回忆她初读书稿时的心情:“作为一名编辑,我深知这个选题的沉重,当我哭着读完书稿,当我直面战争、人性与身份的撕裂,那种爱恨交织使我久久无法平静。这段历史正加速湮灭,我惶恐于‘来不及’,更庆幸‘此刻正在做’。”
为了保留口述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书中所展示的插图有的是作者拍摄的重要影像,有的是口述者提供的资料,作者与编辑着力进行了筛选与甄别,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图片的完整度、代表性,所附照片说明的情况与文字内容均呼应。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吉林文史出版社做了5种书籍设计方案;为了一张照片、一个图说、一个名称的准确性,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
董芳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宽容大气的民族精神、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中国养父母博大的胸怀。
吉林文史出版社也精心策划了英文版、日文版,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希望通过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