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科技与艺术融合新窗口

作者:范迪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数字化生存到人工智能遍惠生产生活的升维态势,正在加速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上的路径,改变现实生活的境遇与方式。毫无疑问,艺术教育也在其中受到深刻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为艺术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艺术教育领域迎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何重构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等问题,都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使图像的生成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自动化图像生成算法极大改变了图像创作的生态,动摇着艺术家们长期积累的创作模式,也为社会公众打开了崭新的审美体验,在艺术感知和美学观念上指引出新的视角。然而,我们又有理由坚信,人工智能尽管在技术层面展现出惊人能力,但终究无法替代艺术家这个生命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源于自我心灵的创造性实践。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与被表达的世界与事物之间便是这种“我与你”的关系,在作品中倾注了全部的情感与生命体验,而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则更像是“我与它”,需要在运用技术实现创造中发挥技术的动能,使创造的图像拥有人文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

  卓凡教授主编的这套丛书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丛书的每一本围绕一个课题,展开历史溯源、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方法,辅以艺术史和当代设计的实践案例,形成了颇有视野广度并具学术新颖度的论述。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今天,这套丛书从知识层面提供的阅读是解渴的,从设计作用于生活的角度上看是富有启发性的,从今天艺术教育需要进一步确立探向未来的使命目标上看,更是富有建设性的意义。这套丛书不仅展开了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图形、图案、图像设计的支持,也着眼于今天社会文化建设的新需求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例如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上,阐述了文化遗存转译的条件、转译的过程和转译的表达;在民族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演化、生活场景空间的“还原”上,为数字化设计筑牢传统文化根基打开了新的路径;在促进文旅发展上,数字设计和智能应用的空间更加广阔,实地体验和虚拟体验相结合,使诗与远方更加引人入胜。如此等等,以“AI+”为总方向的这套丛书十分契合今天社会对艺术的新期待,尤其是打开了科技与艺术融合新窗口,更是在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上富有创新意义。

  “人工智能艺术设计新逻辑”丛书

  卓凡 主编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