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驱动融媒体新闻采编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3
AI技术的发展使传媒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以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为代表的AI技术使新闻采编工作有了更多可能,“数据资源+AI生成”使新闻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AI技术当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伦理问题”与“内容问题”。作为采编人员,需从辩证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出AI的优势作用。
丰富素材获取
满足原料供给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素材的获取是基础环节,一切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素材出发。在传统模式下,报纸的素材获取主要包括热线电话、记者发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核查。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早期则是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渠道获取,不仅耗时耗力,效果也不理想,而AI的介入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发挥AI数据库作用。AI数据库中存储着海量信息,可借助关键词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使采编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系统、全面的数据,不需要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零散信息,可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通过AI数据库中调用的数据并非只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是能够用可视化的方式为受众呈现,不仅可保障出稿速度,亦可提高报道的可读性。例如,2025年2月,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国内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博特智能正式发布“新华妙笔AI 一体机”,集成国产大模型DeepSeek,能够提供关于职场、政务、教育等领域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并且数据是安全存储于本地,可有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平台核心支持20余种文体一键生成,能够根据行业特点、政策规范输出高质量内容,通过全流程智能辅助系统做到精准化校对,还可增强文本感情,提高报道的专业性与场景适配度。
人机交互更新线索。新闻线索是动态变化的,AI的发展催生出了聊天机器人,可帮助采编人员获取潜在新闻线索,还支持实时更新。以DeepSeek为例,其能够帮助采编人员收集信息,通过一问一答,采编人员可获取与报道内容相关的信息,还可询问聊天机器人对于某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评价,这也可作为报道的素材。但是考虑到素材真实性问题,需要发挥人员的把关作用,坚持“AI+人工”模式,以内容为本,将技术用在刀刃上,致力于打造出内容丰富、准确权威的新闻报道。
智能写作辅助
调整情感表达
基于AI技术诞生的新闻写作助手,为新闻内容的写作提供了极大助力。AI写作助手能够自动检测稿件中的拼写、语法以及事实错误。通过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可将新闻稿件内容与权威信息来源、数据库进行对比,标记出其中有疑问的内容,协助采编人员做出修改。利用语义理解和情感分析还可评估出稿件的情感观念,帮助采编人员调整其中的情感表达,避免不当的情感倾向。
例如,近年来,新华社推出了“新华新语”AI智能写作辅助工具,具有内容核查、知识增强、智能态势分析等功能,为写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人民日报社的“创作大脑AI+”平台集齐多款智能工具,不仅能够一站式生产出多模态产品,还支持数据训练,为写作打开了新的空间。
分析社交媒体
提供定制服务
要从融媒体时代脱颖而出,报纸融媒体新闻生产还需突出“故事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使得政务新闻的报道能够贴近受众,在这一方面,需高度重视对受众社交媒体的分析,可利用AI技术采集社交媒体的海量数据,及时发现舆论走向,为新闻采编提供有效的素材参考。分析时重点关注几个内容:一是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与事件,通过监测受众的互动、讨论数据来了解热点事件的舆论倾向以及话题焦点;二是分析受众情感与态度,为报道提供精准的参数支持;三是分析受众的互动参与以及话题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可基于分析结果生产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不仅可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交性,也能够根据受众的阅读偏好与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还能够有效提高融媒体的内容质量。
例如,新华社今年发布的新华睿思V7.0,融合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在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等场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构建了新型四维的立体感知体系,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日均能够处理超过4亿条数据,比之以往,数据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同时,系统还对接DeepSeek大模型,支持多维研判溯源以及精准化的语义讲解,并整理了大量的经济主体数据与消费场景数据,支持社交媒体数据的全面化、精准化分析,有效提升了报道效率。
基于AI技术诞生的采编工具可有效提高新闻采编效率、增强信息准确度,为融媒体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需注意的是,AI技术使得新闻行业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但AI技术无法替代人类。面向未来,采编人员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出AI技术的辅助作用,提高新闻的互动性和个性化。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