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如何重新获得话语场中的影响力

作者:任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3

  近年来,以声音为媒介的“播客”成为音频传播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相比传统广播的规范与严肃,播客所体现出的自由表达、个性语言和互动体验,深受年轻听众的青睐。这种新兴形态打破了广播以往的线性播放框架,为整个广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媒介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广播行业必须主动调整姿态,拥抱播客等新平台,通过内容形态更新、受众策略调整与传播结构优化,重新赢得话语场中的影响力。

  广播记者迎来重塑契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听众早已摆脱守着整点新闻的收听习惯,更倾向于在地铁、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中,通过手机、耳机或智能音箱选择符合个人情绪和兴趣的声音节目。听众收听行为的变化,也反过来推动内容创作者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广播记者的身份也在悄然变化。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逐渐向具有陪伴气质和共情能力的叙述者靠近。播客的互动性与节奏特征,使得记者不再以官方视角“说给你听”,而是以平视视角“与你交谈”。与此同时,过去那套依赖固定栏目与播出时段的广播节奏,面对互联网主导的“随点随听”环境,显得有些迟钝。记者也不再只是“把稿子读出来”的执行者,而应承担起选题设计、节目结构、平台分发乃至用户维护等多重职责。从政策解读者到内容创作者,从“做任务”到“讲故事”,记者必须具备更强的内容主导权和声音品牌意识。

  正是在播客语境中,“怎么讲”甚至比“讲什么”更为关键。广播记者要从“完成报道”迈向“打动听众”,提升的不只是表达技术,更是内容共情能力与长期用户连接力。

  选题逻辑有所变化

  在播客环境中,选题逻辑更强调叙述的感性与生活性,听众不再满足于冷静的信息汇报,而是期待能听到真实情绪、可感细节与生活切面。记者也因此被推向一个更加“讲故事”的场域。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城市文化密码》栏目就体现出这种选题思路的调整。节目以中轴线申遗为线索,通过年轻记者对北京老城区居民的实地采访,构建出一幅“人—城—史”交织的声音图景。在内容呈现上,节目借助街头叫卖、院落施工、邻里对话等环境音,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故事氛围,让听众在声音中“走进北京”。

  这种讲法启示我们:故事并不总是要大事件,小人物也能讲出人间冷暖。关键在于记者是否愿意走近人物、用心倾听。一个快递员的下班路、一个乡村教师的讲台日常,往往比宏大叙事更容易触动听众。只要内容能接上地气、说进人心,就有可能在纷繁的信息流中形成共鸣。

  从“采集信息”到“陪伴表达”

  播客的流行正在悄然改变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流方式。过去,广播采访强调效率和信息密度,记者更像是问题的“发起人”,目标是快速获取准确的事实。如今,越来越多的采访场景不再是一次简单的问答,而是一次情绪与经历的交汇,记者的角色也逐渐从单向提问者转变为倾听者、陪伴者,乃至共同情绪体验的参与者。

  以广东广播电台推出的《岭南小史》为例,该节目在与非遗手艺人对话时,刻意摒弃了模板式提问,转而以轻松、随性的聊天方式引导话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故事在语言与情绪之间自然流淌。这种交流方式不仅令节目更具人情味,也拉近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声音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而非冰冷的信息通道。

  从实操角度看,这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还要有观察语气细节、停顿背后的情绪甚至微妙沉默的能力。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往往隐藏着最有价值的内容。与其说记者在“问问题”,不如说是在用心倾听和陪伴,等待那些未经雕琢却直抵人心的表达自然而然地出现。

  构建适配新传播语境的团队结构

  在播客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当下,不少地方广播电台也主动参与“声音内容的二次生长”,通过更具时代感的表达方式,实现与本地听众的重新链接。这类尝试的确为地方媒体注入了新活力。不过,在转型过程中也不乏阻力。一些地方电台面临人力不足、技术跟进迟缓、内容发布机制滞后的问题,导致节目虽然制作完成,却难以有效分发传播。要打破这一瓶颈,仅靠创意显然不够,机制配套与组织活力同样重要。

  推动融合落地,必须在组织内部打通资源流转的障碍,从人才引入、平台搭建到运营思维等层面系统发力。尤其在记者队伍建设上,要着眼于“播客型内容人才”的培养,推动编辑、主播与运营角色的有机整合,构建更适配新传播语境的团队结构。

  内容策划的“轻重缓急”之道

  当前,播客领域内容扎堆,信息密度不断提升,单靠热点驱动的内容设计已难以支撑节目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内容矩阵”成为越来越多节目的核心策略。记者与编辑团队在策划阶段便需明确节目的定位、目标听众的画像以及平台分发的节奏安排,避免“盲目推新”带来的资源分散。

  面对愈发同质化的播客市场,如何把一个话题讲出新意,变得至关重要。以财经为例,若直接命名为“宏观经济解析”,往往会显得生硬难懂;若转换为“我的理财成长记”或“‘90后’打工人的存钱账本”,则能迅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播客的魅力往往不在于讲述复杂知识,而在于唤起日常共鸣。

  让“声音”成为标识符

  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一档播客若想形成持续影响力,仅靠内容本身显然不够,“声音IP”已成为提升黏性的重要路径。不少成熟平台已不再仅仅经营节目,而是构建“声音品牌生态”,要求在选题风格上保持高度统一,在视觉呈现、音效包装、主持人语调等方面形成系统化识别符号。

  这对传统广播记者来说是一次角色转换的契机。过往习惯于“幕后发声”的广播人,如今也可大胆拥抱“自带人设”的叙事逻辑,让自己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运营听众社群、投放二次内容、配合短视频进行跨平台传播,以声音为核心,构建一个多维互动的品牌场。

  广播记者的多元能力建设

  在播客主导的声音生态中,广播记者不再只是单一职能的“话筒持有者”,而是融合多种能力的“声音操盘手”。除了熟练掌握选题策划、采访表达等基础技能之外,还需增强以下维度的能力:首先,情绪表达力要足够细腻,能通过语音节奏、断句停顿、情感起伏传递个性温度。其次,在叙事策略上要有设计感,不再拘泥于起承转合的平铺直叙,而是善于打破结构,让故事在留白中展开张力。此外,技术理解也变得尤为重要。音频剪辑、平台投放、数据回溯,都是保障节目效果的关键一环。在运营层面,记者应主动参与听众社群的维护,通过评论区、社群活动与受众建立长期关系,形成“内容—用户—反馈”的闭环。

  当广播遇上播客,麦克风不再只是新闻的通道,它开始记录城市的呼吸、人群的脉动、时代的声音。它连接的不仅是收音机前的收听者,更是耳机背后愿意倾听、愿意对话的每一个人。

  广播记者不再只是“做节目的人”,而是内容的策划者,是社群的陪伴者,也是品牌的塑造者。他们用麦克风连接世界,用声音传递信任,用故事点燃共鸣。

  (作者为青岛市黄岛区广播电视台文创中心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