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助力版权保护与营商环境双优生态——

法治保障 技术赋能 多元共治

作者:史曙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26

  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化市场执法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及时转变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近期查办的两起版权典型案件,折射出技术赋能、执法理念革新及协同治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意义,为业界带来了多维度的深刻思考。

  两起典型案件引发新思考

  案例一:侵权使用青少年电子读物案。随着互联网生活的日益普及,通过电商平台售卖会员传播电子读物应用在教育培训场景越来越普遍,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厉打击侵犯青少年权益等违法行为是法治社会的“底线要求”,同时执法效果要服务于优化营商环境大局,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某公司通过APP非法传播青少年英语读物,且侵权行为覆盖全国多省市。执法总队依托跨区域协作机制,在上级督办及外省市执法部门支持下,依据《著作权法》实施高限处罚,该案入选“2024年度北京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

  案例二:全国首例版权领域全程非现场执法案件。在当前大力倡导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非现场执法成为减少对企业打扰、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要“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在巡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某公司涉嫌侵权使用国家核心期刊封面代发文章。执法总队依托“智慧文化执法”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远程取证存证问题,并通过“京通”小程序实现文书远程签署。该案作为“2024年北京市版权十件大事”之一,标志着版权执法从传统现场执法向非现场执法的关键转变。

  构建现代化版权市场管理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作为文化市场监管主体,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维度聚力:

  拓展技术应用,构建全链条智慧监管生态,提升监管穿透力与效能。“智慧文化执法”平台在上述案件中的核心作用,印证了技术赋能监管的革命性意义。其通过“动态风险监测+区块链存证固证+非现场交互(如‘京通’小程序文书确认)”组合拳,实现了远程取证、送达、固证的全流程线上化,突破了传统执法的时空约束。区块链技术尤其确保了远程取证的法律效力,为智慧执法提供了关键支撑,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一方面,提升了执法效率。以侵权使用青少年电子读物案为例,执法人员通过平台能够快速对多方权利人展开调查取证,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在非现场执法案件中,全程无接触执法更是让执法流程得以高效推进,避免了传统执法中因人员接触、地域限制等因素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执法成本。非现场执法减少了执法人员的实地奔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因现场执法可能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平衡营商环境与严格执法,构建亲清统一、法理情相融的监管新范式。在追求严格执法、保护版权的同时,如何平衡好执法与营商环境的关系,是两起案件带给我们的又一重要思考。以侵权使用青少年电子读物案为例,通过“智慧监管+跨区域协作+高限处罚”的办案模式,平衡“力度”与“温度”,既以“零容忍”态度彰显保护青少年权益、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又通过非现场执法等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展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导向,增进企业对执法的理解与配合,促进政企良性互动。

  不断强化政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相统一的执法理念。执法不是目的,而是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的手段。两起案件在处理过程中,都注重在法律框架内,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执法尺度。在坚决打击恶意侵权、维护市场公平的同时,必须精准评估执法行为对企业尤其小微主体生存发展的影响,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的有机统一,让市场主体在感受到法律刚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温度。

  强化跨部门协作与专项行动,构建高效协同、精准打击的联合治理网络。作为监管主体,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执法资源,形成打击侵权盗版、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力是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有效的联合治理网络,才能更有效净化市场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以侵权使用青少年电子读物案为例,侵权波及全国多地,在上级机关联合挂牌督办以及各地兄弟单位的协作下得以快速查办,避免了更多负面影响。这充分显示了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的强大力量。同时,涉案侵权行为属于“剑网2024”“青少年版权保护季”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对象。专项行动聚焦特定领域的侵权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整治,能够迅速遏制侵权乱象的蔓延。这种靶向式的精准治理方式,对于净化文化市场、保护特定群体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应持续加强并完善专项行动的组织与实施。

  夯实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根基

  从上述两起案件可以看出,化解文化市场的侵权问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一方面,防止新的侵权形式出现。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版权挑战,管理部门要未雨绸缪,及时转变执法理念、执法模式,运用新技术解决执法难题。另一方面,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版权保护协作。在侵权使用青少年电子读物案中,案件波及全国各地,通过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可以更好地打击侵权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强版权监管的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强化版权意识,将版权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从源头上杜绝侵权行为。社会层面要加强版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厚植全社会版权文化土壤,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侵权产品。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监管模式智慧化;以法治原则为基石,保障监管行为规范化;以协同治理为纽带,提升监管体系整体化;以多元共治为目标,实现治理效能长效化。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保护有力、监管有效、服务有温”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新格局,护航文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